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戏曲学院教务处处长、传统戏曲与陶艺研究所所长、戏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曹林:
我认为《三三》是一部不同寻常的戏,这部戏充满了文人气质,这种文人气质正是当下戏曲创作氛围中所缺乏的。这部戏的文人气质出自优质的文学基础,就像是电影中的文艺片,并非高台教化,也不是在市场中争着卖座儿的,但其唯美的表现手法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好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有这样的针对性。这部戏本身不长,过程舒缓,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是很抓人眼球,观众一口气看下来,会随着三三情感的波动来考虑,带入感很强。
正因为它的文人气质,所以我认为在欣赏和评论的过程中不必过度解读。沈从文先生的原作小说非常短,经过改编的《三三》的剧本也体现了这种内在的淡雅,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唱出了一个个体的内心世界,与观众交流一个人阶段性的、情绪化的思想变化。这中间没有宏大叙事,但并不影响它的美学张力。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西藏工作过很长时间,藏北的牧民就是这样的状态:与山川大地、与岩石草木都有交流。他们给雪山、草地都起上名字,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对话的状态。正如三三一样,她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之心,但如果她真是到了大城市,则会感觉孤独,但是在和花草鱼鸟的交流中就很顺畅、很质朴。这种对比产生了美。在这部戏中,不论是对三三内心这种原始的、质朴的世界观的挖掘,还是演员那种原生态的表演体现,都非常成功。
对现在的观众来说,大部分人都能理解这种美学价值所在。它作为戏曲的承载形式,展现出的戏曲文学剧本是非常合适的。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剧本的文学性来说,都是唯美的。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戏曲的唱念做舞给人带来的综合的、美的享受。
不过,我有几个小的建议。首先,在戏曲上的表现形式上,我觉得需要进行一些增减。整部戏中的身段和形体表演很多,却又觉得不过瘾,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更希望看到表演中有足够的亮点,不能因为剧种小、影响面窄,戏就平淡。在这部戏的中间部分,比如踩在小凳子上耍笸箩的身段、过桥时的身段,完全可以再加强一些。这部戏不是以戏剧冲突吸引人的,而是以作戏的延展过程吸引观众的,在这方面应该再提炼一下。
关于舞美设计,黄永碤先生在戏曲舞美设计上有丰富的经验。《三三》这台戏的设计,整体写意,具体写实,有典型的现代戏曲风格。不过,我建议前面台面上的这些江南青石板,以及青石小桥等色彩再明亮些,目前的效果有点沉闷,颜色太深了。青石板的斑驳程度有过于写实的倾向,和戏曲总体的意境不是很搭调,戏曲的装饰性应该再增强一些。
最后,邢辛先生的灯光设计得很有情调,不过舞台灯光是为戏曲、剧场演出设计的,拍下来以后由于镜头的技术限定显得比较暗。现场演出的效果也显得偏暗,尤其到舞台表演区的后区,整个上下场门的区域都很暗。但同时,顶光又有些过亮了,掩盖了演员身上绣功精细的服饰花纹。传统戏曲演员的服装做工精美,是移动的步景,不能因为灯光把绣工给掩盖了。建议把舞台的光提亮点,把顶光稍微减一点。
(光明网记者罗旭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