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由中国版《深夜食堂》被“群嘲”,看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 正文

由中国版《深夜食堂》被“群嘲”,看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7-07-07 20: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开栏语】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建设主流网络文艺评论阵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观察”(原名“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评论。现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择优刊登于光明日报。投稿邮箱:wenyi@gmw.cn,期待您的原创来稿。

由中国版《深夜食堂》被“群嘲”,看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

  作者: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郑焕钊

  改编自日本漫画IP的中国版《深夜食堂》,最终以2.7的豆瓣评分落下帷幕。相比日版9.2分高口碑的评价,中国版《深夜食堂》开播之时在豆瓣仅收获了2.3分。同时,照搬日剧场景与情节、泡面广告的强势植入、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饮食选择等,都成为了观众吐槽的话题点。中日两版的巨大落差引起了网友对中国式“深夜食堂”的讨论,而这一主题也成为网络批评的话题焦点。

  尽管这部剧并不尽如人意,但从其引发的网络文艺批评的刷屏现象来看,它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网络文艺批评话题模式的形态、功能与意义提供一个典型样板。

由中国版《深夜食堂》被“群嘲”,看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

  由黄磊主演的中国版《深夜食堂》于6月12日首播,首播豆瓣评分2.3分。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上形成了多个关于“中国深夜食堂故事”的话题,讨论热烈。

  中国版《深夜食堂》在网络上所引发的批评潮,呈现出网络文艺批评话题模式的基本形态:以近期热门影视的豆瓣评分作为基础评价,按照评分情况形成褒或贬两种立场;批评者就剧集的故事情节、明星演技、视觉画面、价值取向、社会内涵甚至道化服中的若干层面进行话题拓展;将大众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入剧情判断,并把影视内容与网民最关切的话题联结起来,使得文艺评论更加个人化和生活化,从而引发共鸣、产生广泛影响。或许出于不同目的,各媒体对相关话题的造势炒作也进一步扩展了话题的日常内涵,最终由泛滥刷屏走向终结。制造话题是文化营销的基本手段,加深了文艺与大众之间多层次的联系,从而拓展了公众参与的精神空间。

  传播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只有大众参与的文化才是大众文化。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是大众对日常接受和参与文艺文本方式的还原,并有意地还原大众接受和讨论文艺文本的情境和语境,为读者构造一个热闹的、生活的、有趣的现场,从而吸引读者的参与和互动,实现批评话题的再生产与再传播。不同于专业批评为普通人设置的距离感,话题模式的文艺批评,以轻松的话题及日常化的表述,俘获了无数网民的闲暇时光。

  这是网络时代文艺媒介性的一种表现:借由互动性强的网络媒介的话题构建和传播渗透,文艺得以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表达日常价值、进行社会参与、形成身份认同的载体与触点。在对中国版《深夜食堂》的批评中,借对日本居酒屋与“泡面三姐妹”的吐槽,引发的是网友关于中国式“深夜食堂”的记忆:大排档、人情世态、青春奋斗与情感治愈。网友们在评论区对各种各样的中国式“深夜食堂”的故事讲述和剧情虚构,共同构成了网络上的话语狂欢,而被吐槽的电视剧不过是提供了揭开青春伤痕和情感治愈的契机与出口。再如,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通过对五个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女孩之间价值冲突的讨论,集中呈现了当下社会阶层冲突与价值碰撞的集体心理,其所引发的剧烈的话题争议,也展现了虚拟网络背后不同阶层大众间的价值差异,并通过参与批评话题形成不同阵营和身份认同。

  近年来,无论是对《甄嬛传》《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古装剧或玄幻剧的热议,还是对《人民的名义》等现实主义题材剧的广泛讨论,都与大众对自身日常情感、权利、价值的关切息息相关。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因而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文艺批评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成为互联网时代组织大众精神空间、日常经验和身份认同的一种重要形式。文艺与时代和社会的关联,正经由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构建和互动参与,发生着深刻变化。

  毋庸讳言,在驳杂多元的网络空间中,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也呈现出粗糙性、虚拟化与同质化的问题。首先,话题模式的网络文艺批评,以一种简单的思维来讨论文艺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忽视了两者之间复杂的折射形态,从而导致对文艺内在的价值判断过于片面。其次,由于日常议题是建立在对虚构的文艺文本的讨论上,由虚构文本而来的生活经验构成了年轻网民生活经验的重要源泉,凸显了年轻一代集体性经验和情感结构在媒介建构下的虚拟性和平面性。最后,在商业动机的利用之下,各种蹭热点的商业营销不断扩展着话题边界,使文艺的日常生活内涵不断膨胀。当文艺什么都是的时候,其实也就什么都不是,这会消解文艺自身的独特价值,导致话题的趋同化和空心化。

  因此,在公众性的网络文艺批评话题模式之外,我们需要有更加专业的、审美的、文化的、产业的等不同形态批评声音的介入,并将其引入大众的网络话题模式之中。能否将文艺理论中关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丰富而深刻的论述,引入到文艺的日常经验讨论之中;能否深化文艺批评话题讨论中日常经验的内涵和特质,是提升话题模式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意义的关键环节。同时,只有在对话题模式的话语形态、文化功能与社会意义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使专业的、审美的、文化的、产业的等方面的批评声音具有介入大众精神空间的可能。(郑焕钊)

  【相关阅读推荐】

  周由强:坚守与求变: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文艺评论

  庄 庸:网络文艺评论亟需“进场”

  夏 烈: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学理支柱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大格局”与“小世界”

  李 春:网络大电影:中国类型电影的实验场

由中国版《深夜食堂》被“群嘲”,看网络文艺批评的话题模式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