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 汪守德:
湘剧《月亮粑粑》这部戏能被国家艺术基金列入滚动资助项目,应该说是实至名归,说明国家艺术基金的评审是很有眼光的。可以说,这是一部给人民代言的好戏。昨天晚上看“一改”后的效果,觉得编导者们改得很认真,戏显得更加饱满了、连贯了、自然了、简练了,结尾也更紧凑了,整个戏显得很欢乐、很幽默,基调非常好,成了一部接生活地气、有时代质感、有现实矛盾、有人物真实内心的戏。
这部戏在歌颂普通基层人员奉献精神的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矛盾,两者处理得非常好。从舞台呈现来看,我觉得动作性很强,虽然这个题材很小,但是编剧、导演和演员费了很多心思,在里面加了很多内容。比如孩子们在课堂内上课的情景,应该是导演想出来的,王阳娟院长昨晚唱得也很好。在我看来,地方戏曲的两大要素,一是戏曲性,有戏看就好;二是演员的演唱,唱得精彩就好。
除了王阳娟院长的表演之外,我感觉昌生这个人物改变很多,两人之间的搭配现在也很合适了。这个改变并不是仅仅体现在他的服装和形象上,而且他的戏份增多了,人物和主角之间形成了比较和谐的一种关系。尤其是有一个细节,我特别欣赏,就是当秦老师正式转正的消息出来后,昌生没说一句话,拎着两个水桶出去了,真是此时无言胜有言,这是他喜悦之情的一种生动表达。
还有就是整个部队最后向课桌敬礼的场景设计,我觉得特别好。这是在向我们的教育、向我们的乡村教育、向我们老一代的老秦老师敬礼,向那种特别敬业的、最底层的教育工作者敬礼。
总体上来讲,湘剧《月亮粑粑》已经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戏了,但是似乎还有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打磨,让戏显得更精细一些。
我认为,《月亮粑粑》首尾的两个童声,第一处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一处童声就显得多余了,因为众声合唱刚结束,再接着唱有画蛇添足之感。我感觉《月亮粑粑》这首歌谣在全剧中至少应当出现4次,每次处理应该都是不同的,现在来看,在这一点处理得还不够讲究。我想,第一次是小秦老师给孩子们唱《月亮粑粑》,这时候的《月亮粑粑》的处理,应该是充满喜悦和传统味道的,但是现在这段戏的喜悦之情不够,唱的长度也不够。秦老师是在给孩子教学,之所以要有足够的喜悦和长度,是为了和学生之间有互相交流的作用,形成一种场的效应。这段戏的下一场戏就是房屋倒塌秦老师受伤,众人围住她表达情感,我觉得这段戏有点偏长。可以把第一次演唱《月亮粑粑》的相应长度加长,秦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反复唱两遍或三遍,这也符合教学的特点——孩子需要那种重复的节奏,秦老师和孩子之间要形成一种强烈的呼应,这种呼应也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的,也是给观众的。一个老师把自己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们身上,投入到这个山村,人们寄予这个老师的情感是特别厚重的,而现在有些草草地就过去了,村民们对秦老师的感情没有往上推的助力。因此,我觉得这一段《月亮粑粑》的出现,要想办法营造出一种清新、欢乐和甜美的环境,不一定完全用湘剧的手法处理,要是有一点民谣的那种风格出现,我觉得味道会特别足。
第二处是波儿在自己床上唱《月亮粑粑》的处理。这一段基本可以,但也不一定要按照湘剧的传统手法来处理,需要一种自己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对自己父母的充满热爱的情绪,与剧作第一次的演唱,无论是场合还是情绪,都形成一种延续、对比的意味。
第三是,当秦雅云老师得知自己的转正愿望又一次落空时,是很失望、很悲苦的,我觉得这个时候,要是能够再加进去一次《月亮粑粑》:“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里面有一点哀怨、不愤的情感,可能会让这个人物的内心更丰富、更有力量,也许比现有大段的唱腔更要打动人。
第四次是现在戏剧中的处理方法,效果非常好。我觉得既然这部戏叫《月亮粑粑》,用的是《月亮粑粑》的歌词和音乐元素,就应该把它用足,而且在每一个地方都用得不相同,独具匠心。
关于海军军装的问题,剧中人物的军帽、肩章和资历章都不对。这部戏已经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我们要按照精品的标准来要求,要做到无懈可击。演员的表演、身材、形象、气质都不错,但这样的细节错误不应该有。《月亮粑粑》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剧,要尽量按照实有生活的情景来呈现,因此姜明科不应该单独出现在陆海空三军的前面,可以把他放在其中。让他和电视机的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再让他出来也是可以的。
此外,秀秀这个人物设置非常有意义,让她成为了秦老师的接班人,很让人感动。但应当再给这个物一个情节上的辅垫,使她的接班成为一种必然,而不再像小秦老师出现那样是缘于父亲去世的意外。
(光明网记者付双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