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把脉 打磨精品
——民族舞剧《杜甫》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2018年6月14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民族舞剧《杜甫》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重庆市文化委副主任江卫宁、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怀勇与会并讲话。会上,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与主创人员就如何让《杜甫》从精品成为经典,对该剧进行解剖式的“问诊”“把脉”,就如何进一步打磨提升展开了交流和探讨。
研讨会现场。
聚焦于改,打造经典
民族舞剧《杜甫》讲述了杜甫入世、处世、出世的曲折一生,是首部以舞剧方式呈现杜甫一生的作品。该剧创排于2015年,于2016年4月在重庆首演,已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佛山、西安、广安以及重庆区县演出62场,观影人次达到5万余人次,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曾获得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不是评奖的平台,获得滚动资助的项目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在研讨会上对艺术基金的体制机制进行介绍,“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是在一般资助项目实施结项后,由专家评审、择优,再次资助。由国家艺术基金搭建共商共建、竞争择优的开放平台,聚拢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剧目再提升、再传播,而不是让一个机构唱独角戏,单打独斗。”本次专家研讨会的基调就是“聚焦于改”,帮助这部戏改得更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她希望专家们能够秉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贡献智慧和力量,给主创团队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
重庆市文化委副主任江卫宁指出,近年来,重庆市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接近80个,舞剧《杜甫》是唯一进入滚动资助的项目。他对国家艺术基金大力扶持重庆市文艺事业,对专家组关注支持该剧表示感谢,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帮助该剧走得更远、走出国门。
研讨会上,1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艺术基金专家与主创团队进行了交流,就该剧的剧情、舞美、表演等方面提出了专业的改进意见,并讨论了下一步完善的方向、任务和举措。
找准杜甫角色定位,挖掘时代特征
杜甫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诗圣”。他一生历经坎坷,却仍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纵观其生平和诗作,“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乃是其思想核心和灵魂所在。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研室主任马啸指出,杜甫、李白都是唐朝诗人,在舞剧《杜甫》中,杜甫变成了一个符号,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借助杜甫讲述唐朝的兴盛衰败。那么,在人物塑造上,是故事依托人物产生,还是人物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这是值得编剧思考的问题。
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孔德辛指出“应深度打磨杜甫的人物性,把杜甫的气质精神提炼出来,而不应该只是将杜甫的生平罗列出来,如果这样的话便和孔子、李白等很像。”
“我个人觉得拔高来看,剧中的两个杜甫,是非常有现代性的视角。一个是历史中的杜甫,另一个是站在今天去看待杜甫。”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学院副教授盖琪指出,要运用恰当的符号,更加明确地区分出“权”“妃”“妻”“民”四个主题,进一步审视“历史中的”和“现代性的”两个杜甫,充分挖掘其时代特征,让该剧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首先,剧本本身有问题,编剧应该先解决好从哪个维度来讲述杜甫的问题。其次,编剧赋予舞蹈编导的任务太沉重了。编剧做出一个超大体量的剧本,说明他一定是坐在轿子上的,让抬轿子的人太累。编剧要从轿子上走下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一级导演、副团长李福祥形象地把编剧和舞蹈编导之间的关系比作倒置的望远镜,大口和小口弄反了,只会越看越累。
增强舞蹈性,用舞蹈语言说话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一级导演、副主任谢克指出,“舞剧要用舞剧的方式来解决,不能用文字、视频的方式,让舞蹈回归到主体的位置上去。舞剧就是舞蹈说话,就是舞蹈思维当家,我们不能自废舞功。”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马云霞对该剧中大量运用“块状舞段”进行“以舞构剧”的形式提出质疑,她认为,虽然本剧中版块式的表现比较高级,但是用剧情将片断式的舞蹈版块串联起来的痕迹还是太重了。
不过,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许薇则对此提出了不同观点,她偏爱剧中采用的重复表现手法。她认为,重复是舞蹈编创过程中组织舞蹈演员的方法之一,通过动作的重复延续细节观赏的时间,加深感官的刺激。而通过重复、叠加既能突出主题又可以保证丰满的视觉效果。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研究员田湉认为,该剧戏剧结构稍微有些松散,应进一步提升结构的紧凑感,做到各段之间完美衔接。田湉专注于汉唐舞研究,她指出,古典舞里的双人舞是不接触的,而舞剧作为舶来品,双人舞借鉴了舞剧接触的模式。民族舞剧或许可以试着用不接触的双人舞形式来进行表达。
音乐语言要准确,寻找真正表现杜甫的音符
在音乐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配器教研室主任郭伟国直呼“失败”,他认为,杜甫不是一个英雄,但是作曲却用了大量激昂的音乐,尤其是结尾部分,不符合杜甫的形象。应该寻找真正能表现杜甫的音符。
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邓东源指出,该剧静态的音乐稍微多了点,可以适当精简。另外,他遗憾没有听到古琴的声音,有着悠久历史的古琴应该在剧中展示。他希望夫妻双人舞可以调整为杜甫弹奏古琴,妻子跳舞,形象会更加鲜明。
造型设计要参与表演,坚持舞带景
“舞剧应该是舞带景、舞带戏、舞带乐。”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周英认为,在舞剧《杜甫》里,“丽人行”是舞带戏,“风车行”则是乐带舞,最后一场则彻底是景带舞。从舞剧的角度来讲,景越强,则戏越弱。要减少戏剧比重,降低以字代舞的比例及舞美的“现代化”程度,增强历史厚重感。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总支书记曹林指出,一位高明的导演要懂得如何与舞美合作。舞剧《杜甫》的成功之处便是舞美参与了表演,在服装设计方面,达官贵人、丽人、老百姓这几个群体设计中既体现了舞剧的特色,又体现出服装的当代感。不过,恰恰是杜甫这个人物的服装没有设计好,过于计较所谓的真实感,应该丢开历史的局限,放开考证的局限,做得更大胆一些。
国家大剧院一级舞美设计、舞美总监高广健,同时也是本剧的视觉总监和舞美灯光设计,他在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建议后表示,我们的初衷是运用多手段交叉与平行推进,达到“好看”的效果,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增强了我们的信心,非常感谢。
《杜甫》总编导韩真、周莉娅在研讨会上畅谈了创作感想,表示将认真吸收专家意见,对作品进行深度打磨,弘扬“工匠精神”,力求精益求精,致力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经典之作。
重庆市歌舞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专家们提出的意见汇总后,会制定可行的剧目修改、提高方案,严格执行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规定的“两改两演”要求,努力将舞剧《杜甫》打造成“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经典之作。(崔益明)
[责编: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