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缺失表现人物形象的舞段
——在舞剧《杜甫》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马啸(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研室主任)
研讨会主要是请各方的专家来对舞剧《杜甫》做诊脉。我是从事表演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并非编导出身,所以在看舞剧的时候,我是从舞剧的整体和演员对本剧的诠释的角度去观看的。
首先,演员的表演很细腻。在观看视频时,我发现很多近景的处理,如杜甫这个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看得非常清晰。不过,如果我是在剧场,坐在12排以后,是不是还能够很清晰地捕捉演员那一刹小小的微表情吗,我看未必。
其次,缺少表现人物形象的舞段。目前的舞蹈形象支撑,更多来源于演员自身体型的变化。剧中的杜甫有青中老年,在这三段中,形态的变化有了,但是却没有舞蹈的支撑,没有用舞蹈来展现某一时段的杜甫到底是什么样的,这略显不足。
再次,刚才有老师说到情感,我更愿意说是情怀。杜甫作为一代诗圣,如何在舞剧中表达诗,如何在舞剧中用舞蹈来表达杜甫,这需要借助我们的情感或情怀。因为将诗转换成舞蹈是很困难的,但是将情转换成舞蹈则是可以实现的。用舞蹈的情去表达诗圣的情就不是小情,而是大情大爱,更多是一种胸怀。我想到了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来源于兵车行,起名字时希望我要有一种男人的心怀和心胸,有一种强势和张扬。所以我对兵车行那一段稍微有一点不满足,觉得单薄了一些,没有让我看到那挫马扬灰的感觉,没有车辚辚马萧萧的气势。
最后,该剧副标题为“一个人笔下的唐朝”,虽然这是一部很完整的作品,但是如果将主角换成李白,会不会出现同样的结构、形式,甚至雷同的剧情?因为他们都是唐朝语境下的诗人,舞剧中杜甫是否就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讲故事的人,而非在讲述杜甫,只是借助杜甫在讲述唐朝的兴盛衰败。为了紧扣主题是否还要再斟酌下杜甫个人形象。
因此,在人物塑造上,如何通过舞剧去讲述一个人物,表达他的胸怀,反馈他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反思。同时,需要创作者再次思考是讲人物还是讲故事,是故事依托人物产生的,还是人物依托故事,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