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节奏需要加强
——在舞剧《杜甫》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许薇(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
舞剧《杜甫》的两位年轻编导韩真、周莉亚是一步步扎实走出来的,有着专业的精神。从舞蹈编导的角度来看,舞剧《杜甫》诸多舞段独具匠心,剧中的舞蹈动作具有新意。例如“丽人行”舞段,既不是典型的汉唐舞蹈动作,也不是现代舞的语汇,但恰恰就能代表那个时代,准确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在限制中构筑古典之美,达到了“舞以立象”的境界。
我觉得她们的编导技法有一些独特的个性,比如对“重复”的偏爱。重复是舞蹈编创过程中,组织舞蹈语言的简便方法之一,编导通过动作的重复,延续视觉观赏时间,从而加深和强化感官系统刺激,达到推动情节发展和情感累积的作用。当然这种动作的重复并不是简单的持续累加,而是编导在有明确意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技法发展,才不产生审美疲劳。
一是主题动作的重复,比如“农乐行”舞段,是对汲取了生活体态化的动作进行夸张。编导提取“锄地”这一生活体语,将其夸张、舞蹈化,从一人到多人的劳作表现了百姓的勤劳淳朴,和春雨带来的盎然生机,杜甫深入百姓之中,和他们共同劳作将这种情感升华,诠释了杜甫悲悯平民疾苦的人间大爱。
二是核心舞句的重复,为了避免产生视觉疲劳,舞蹈进行叠加的时候既突出主题,又可以保证丰满的视觉效果。比如 “求仕舞”舞段,比学子们双手捧着卷轴,四处奔走,这些动作不停地重复,但不仅有纵向空间还有平面空间各个维度的空间的变化。
然而强权的腐败和无数次的碰壁一点点腐蚀了求仕者的傲骨,一个个年轻学子也变成了媚上欺下的佞臣,此时的他们还是做着相同的动作:双手捧着卷轴,珍惜地或抱在胸前或举过头顶,但佝偻的躯干早已暴露了他们变质的初心,这也使得杜甫挺拔的身姿在一群学子中鹤立鸡群。舞句的重复,刻画出一位超然文人的风骨,也反衬一个腐朽的王朝。
这两位青年编导还有着对“构图”的苛求。有人说韩真和周莉亚编导的舞剧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在《杜甫》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动作极致刻度以后把握出来的极致表现,这种制约和精简不是寡淡的,而是能够扣人心弦,在表现“安史之乱”、“兵车行”舞段中都有极致的体现。
这两位青年编导还谙熟“虚实”的运用。舞剧中的虚与实,是相对的碰撞。舞剧编导在编创过程中可以对舞剧的时空进行延展、压缩或删减,在虚实交错中进行人物情感的抒发和历史事件的诉说。《杜甫》便在虚实转化中成为舞剧内在的叙事,将杜甫抛进整个时代,以杜甫的视角审视那个时代,让杜甫在虚幻的时空中亲眼见证历史的动荡变迁,这就是一个人笔下的唐朝,我觉得这也正是编导创作的独特视角。
这些是我对编创的一些感悟,至于提升的空间,我提三个小小的建议,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第一,叙事节奏感上需要加强。我觉得舞剧在叙事上要达到起承转合、张弛有度,这并不是指动作的节奏,而是叙事结构上的节奏需要变化,目前部分片断有些拖沓重复。
第二,对人物本身而言,在舞剧中人物性格需要推进发展,杜甫需要“成长”,在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人物的动作、情感都应该是不同的,应有区别。
第三、杜甫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诗人,在这部舞剧中立起来了,塑造得很好。不过,如果不是通过他的诗句进行区分,他跟其他诗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两位编导再编一个陶渊明,我们怎么看出他们是不同的人物呢?
两位编导是当代舞蹈界新锐的年轻力量,她们的优秀就在于没有被套路,在编创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我希望她们今后亦不要被套路,编出更多与别人不同、与自己不同的优秀作品。(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