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越剧《屈原》是一部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作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越剧《屈原》是一部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作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7-24 17: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越剧《屈原》是一部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作品

——在越剧《屈原》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越剧《屈原》是一部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作品

  陈鹏(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

  应当说,屈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个清正廉明的形象在新时代下有何特殊意义,他的思想有何独特的视角,艺术上有何闪光之处,都是需要艺术工作者不断进行深层次挖掘。

  越剧《屈原》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剧目了。主创力量很强,演出阵容很整齐。一个县剧团竟然如此藏龙卧虎,拥有这么多出色的演员,让我感到非常吃惊。下面我想讲讲“但是”以后的话,为这个剧目提一些建议:

  第一点,关于“水至清则无鱼”歧义性。剧中多次提到了“水至清则无鱼”这个艺术意向,尤其就渔夫说出“不清不浊鱼儿肥”,好像通过一系列的重复之后,隐约让人感受到,这句话更像是一句至理名言,并且似乎是作为一种不可违背的规律而存在。但是这样的暗示,恰恰把作品想表达的意思给抵消了。假如真是“水至清则无鱼,不清不浊鱼儿肥”的话,那么屈原所坚守的政治理想和处世原则就会显得是另类。美政吏治对腐败的零容忍会显得不实际,这是有问题的。另外,“水至清则无鱼”最早出自《礼记》,大意是说统治者要尊重子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不能以统治者的意志和想法去要求别人。所以,追溯这句话的出处,就应该知道与主人公的理想信念连在一起是不妥帖的。建议把这个说法只是作为靳尚等人为自己的腐败进行辩解的理由,而不是美政吏治的目标,更不是人民(渔夫)的意愿等。

  第二点,我认为剧中关系国之存亡的两个重大矛盾转折,从理由上讲不够充分。一是张仪游说楚王,在关键时刻可以说,听说楚国与齐国联盟子兰公子也寝食不安了;二是楚王出兵伐秦,一定要是听说子兰公子已被捉捕,危在旦夕。这样会更符合人物逻辑性。

  第三点,从戏的审美上讲,《屈原》这部戏做得比较纯粹。但是太纯粹就让人觉得审美的丰富性弱了一些,包括生活的情绪、情感的放浪、人物形象的丰富、舞台处理色彩的差异等方面会让人更期待。当然,越剧在追求美的形态上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但我还是希望可以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在整部戏的审美上加点小佐料,比如让渔夫这个形象调侃起来。这样看起来可能会丰富一点。另外,对婵娟的塑造也可以再开放一点,尤其是对先生的情感可以再高级一点。可以没有结果,但是希望看到让人难忘的行动。

  第四点,缺乏对屈原内心情绪的挖掘和表达。目前的屈原仿佛就是一个没有内心冲突的形象,他的坚守是那样的坚定。其实人们更希望能看到这种追求的内心冲突,加入一些屈原因不被理解而郁闷的情节,包括表现屈原有时候也会撑不住痛苦,以及内心的矛盾和煎熬,让他的思维逻辑点更靠近老百姓一点。这样就会让屈原这个角色看起来更真实。不要把屈原写成一个“冷伟人”,要体现出他温暖的、常人化的一面。

  第五点,就是“屈原”到底要往哪儿去。现在整部剧的结尾很悲,编剧把屈原扎扎实实地写成了一个悲剧人物。可以肯定地说,屈原确实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对于屈原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人物来说,只有悲剧性是不够的。我们概括屈原的主题思想,可以落到一个“清”字上。“清”是什么?清就是天空的晴朗、政治的清廉、社会的清明、人性的清正、社会心理的清爽。也就是说,从屈原始,中华民族一直延续着清正、清廉、清明的梦。回看我们的历史,真正具有这种品德的能够为今人广泛接受的人物并不多。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的清正、清廉、清明会成为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在这个意义上,《屈原》这部作品显示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