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原创历史话剧《甲午祭》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原创历史话剧《甲午祭》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

来源:黄河新闻网2018-10-08 11: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文娟

  2017年1月15日,农历腊月十八。三九隆冬,年味渐浓。当晚,原创历史话剧《甲午祭》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

  据了解,话剧《甲午祭》是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也是山西省话剧院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创作,凝聚国内一流主创团队智慧,汇集剧院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力量,向所有关心支持话剧院的社会各界人士交出的一份年终答卷,在新年伊始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说到历史话剧,大家熟知的就是《立秋》。这部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历史话剧,包揽了中国话剧界所有重大奖项,目前已经演出759场,久演不衰,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这一次,《立秋》的编剧之一卫中老师与山西省话剧院再续前缘,为剧院创作了历史题材恢弘大作——话剧《甲午祭》。

   “甲午”,意指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祭”,意在重温这段中华民族的危机和屈辱,警醒今天的中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部2小时的话剧《甲午祭》将带观众穿越回中日甲午战争前10年到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据,浓缩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过程,用戏剧化的方式表达今人对那个时代的看法和认识。

  话剧《甲午祭》除了引子和尾声,一共分十七场戏。历史背景宏大复杂、故事情节明晰有序、角色塑造具体鲜活、现场演出精彩震撼:日本为了脱亚入欧,天皇与军方甚至百姓都同仇敌忾,呼吁突破岛链,冲出太平洋;而大清朝廷中弥漫着政权垂死的欢乐,慈禧视日本为一蕞尔小邦,日本海军的突起只不过是浪人的骚扰;她痴迷戏曲,不顾户部财资空缺,顽强而执着地建设着庆祝六十大寿的颐和园;光绪在慈禧的垂帘听政中只能发出困兽犹斗的哀叹“我当家,她做主”;李鸿章为北洋水师的壮大,不惜耄耋之年跪求慈禧争取经费;而日军突袭北洋水师之时,又惊慌失措为保存实力而退守军港,不料却被日军全歼。最终李鸿章率团赴日本谈判,无奈地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此时的大清朝廷离开最终的谢幕已经不远了。《甲午祭》剧中的历史事件布满各国和各方的陷阱,而失败中又展露了中国北洋水师将士和刘公岛守军浴血奋战的无畏英勇。剧中众多人物和矛盾关系都刻画地十分生动:清政府方面,慈禧与光绪明争暗斗,李鸿章与翁同龢针锋相对,群臣腐败、派系倾轧、勾心斗角;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日本国上下同心,在首相伊藤博文的策划下,实施对外侵略扩张的狂妄和野心。北洋水师,作为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号称“世界第九、亚洲第一”,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话剧《甲午祭》通过展示李鸿章这位晚清政府“裱糊匠”的经历,回顾了清政府对日外交及甲午战败的全过程,探寻了甲午战败的原因:落后必挨打,弱国无外交,腐败须铲除,变革须彻底!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全剧为观众展开了一幅19世纪晚期东亚局势图,东西方各国都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图谋瓜分中国,今天看来仍令人不寒而栗。

  甲午海战已经过去了122年,同样题材的影视和戏剧作品并不鲜见,今天排演这部话剧作品又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导演吴晓江介绍说,“我敬佩执著于这个题材的山西演艺集团和山西省话剧院的领导,敬佩他们有责任的担当。山西也有责任创作一部通过历史警醒今天中国人的作品,让甲午战争的惨败,这部最深刻的历史教科书,告诫我们中华民族必须自强,认识到中华文明必须要汇入世界文明的大潮中去,只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现代世界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当代文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后工业化的世界格局、我们刚刚迈出的自强步伐、综错复杂的国际环境,使我们必须牢记在甲午战争中牺牲的勇士们的担心——要警惕,绝对不能重蹈那个时代的覆辙。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暗流涌动,狼烟犹在。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民,反思反省,应有其心;抗耻拒辱,当有其力。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耻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民主国家的进程的最低谷,也是一个出发点。甲午祭是中国在此后一百年奋斗牺牲的起点,是中国人勠力同心摆脱那个时代和落后现状的振聋发聩警钟。话剧《甲午祭》再说甲午海战,走进历史深处,回应现实关切,倾听未来呼唤;激发观众勿忘国耻、矢志强国的奔腾热血,引发观众理性判断、冷静思考的时代担当;促进和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以史为鉴,指导未来,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甲午祭》故事梗概

  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仁川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消息传来,朝野大哗。直隶总督兼北洋海军大臣李鸿章星夜求见光绪皇帝,要求尽快下拨海军军费以备应变,却被告知,海军军费已被西太后挪用整修颐和园了。与此同时,日本国却上下同心,朝野一致,举全国之力向海外扩张。为实现这一侵略目的,日本天皇甚至每日只食一餐,并拿出皇室的经费支援海军购买枪炮。中日甲午之战,虽然北洋水师官兵拼死抵抗,终究难御强敌。水师11名管带(舰长),7人殉国,精锐损失殆尽,几近全军覆灭。日寇陈兵海上,直逼京蓟之时,趁势提出割地赔款要求。兵临城下之际,不得已,李鸿章代表清廷出使东洋。

  日本下关,面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人的步步紧逼,李鸿章绞尽脑汁与其周旋。谈判期间,李鸿章被一日本青年刺杀,射伤一只眼睛,虽然保住了辽东半岛,避免了中国陆上领土被列强瓜分,但《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付出了割让台湾岛,赔款白银两亿三千万两的沉重代价,而当时全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仅有白银八千万两。《马关条约》的签订,既是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的开始,也是所有志士仁人空前觉醒的标志……

  话剧《甲午祭》创作历程

   2015年10月开始,山西省话剧院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演艺集团的支持下,积极筹备历史题材话剧《甲午祭》。剧院一方面邀请到原天津市剧本创作室、国家一级编剧、话剧《立秋》编剧之一卫中老师担纲本剧编剧。2016年2月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其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剧本并召开剧本研讨会,对剧本的修改完善提出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邀请到了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吴晓江担任该剧导演,组建起由舞美设计申奥、灯光设计孟彬、形体导演江小飞等人组成的一流主创团队。

   2016年11月14日,话剧《甲午祭》进入排练,山西省话剧院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凝心聚力,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潜心排练。大家按照严格的剧组时间安排,每天工作八小时,很少有过周末的机会。在剧院演出最繁忙的12月,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白天演员们在进行《甲午祭》的排练,下午就需要坐大巴车前往太原市内高校,准备话剧《立秋》的演出;白天在排练厅内是中日双方互不相让的敌手,在夜晚的舞台上就变成了同一屋檐下的“大掌柜”和“小伙计”。而最繁忙的两周,出现过在太原、北京两地同时排练演出三部话剧的现象,那些同在三部话剧中都担任角色的演员们更是两次往返于太原和北京,可谓身心疲惫。尽管如此,参加《甲午祭》排练的演员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尤其是歌队的演员们,称得上是最辛苦的。每个歌队队员平均要扮演三四个不同的角色,用形体表演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战争、屠杀等戏剧场面。

  为了呈现出完美的舞台艺术效果,歌队演员每天都要进行长时间的形体训练,既扮演与日军的拼死抗争的北洋水师,也扮演进军中国的狂妄日军。两个月的排练,演员们在体力上的消耗不言而喻,此外,扮演清廷官兵的4名男演员们还付出了外貌上的牺牲,首演前半个月,都剃成了锃光瓦亮的脑壳,只有这样,才方便戴辫子做造型。

  话剧《甲午祭》的艺术特色

  从剧本的体裁风格上说,这是一个具有宏大叙事手段,以一百二十年前的满清王朝衰落过程中的史实为依据,讲述中国在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的个人命运与中国的命运衰败不幸历史的正剧。从剧本结构来说,是一个依靠情节讲故事,塑造人物性格,依靠矛盾冲突发展表述主题的剧作。依据甲午战争的史实,利用日方在战争前的预谋和警惕、战争爆发后步步为营以致逐步达到目的和中国朝廷仓皇应战争以及面对战争失败后的谈判,为各个节点,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而在讲述故事,情节表现时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空间表达,场景与空间变化多样。心理空间与写实环境交替,叙事结构自由。

  剧本利用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史诗般的历史事件,用戏剧性的叙事方式传递那个屈辱的历史。利用多场次和多维空间,快节奏大容量的叙事手段。写实的真实人物与幻觉的心理空间交替,假定的战场与强烈的人物心理对比,历史感的人物关系,与现代叙事方式结合。剧中清末宫廷的语言与民间语汇构成一个多样繁复语境,不但会让看惯了清宫戏的观众感到熟悉,更会在相较中体会到这台话剧的严谨与考究。

  背景链接:

  国家艺术基金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三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共立项资助项目2087个,资助资金总额约18亿元。资助范围包括“舞台艺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艺术人才培养”、“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创作”,涉及十几大艺术门类和近80多个小艺术品种。话剧《甲午祭》是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也是山西省话剧院继“话剧《立秋》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之后,第二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

  三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在顶层设计上形成了国家设立、政府主导、专家评审、面向社会的运作模式,通过“基金制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始终坚持制度为本、制度先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逐步形成了“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申报、远程评审”“大比例使用专家”等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保证了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资助效益初步显现,根据统计,三年来基金资助的项目在“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群星奖”等国家级文艺评选活动中占到获奖剧目总数的60%-80%,呈现出多点开花、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张文娟)

[ 责编:产娟娟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 《暗夜与黎明》:探寻新时代反特剧的意义与出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