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纪念沈从文逝世30周年 散文集《水云》出版

纪念沈从文逝世30周年 散文集《水云》出版

2018-10-10 13:40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988年至2018年,沈从文先生逝世30周年。散文集《水云:沈从文散文》作为特别纪念版本,日前与读者见面。

纪念沈从文逝世30周年 散文集《水云》出版

《水云:沈从文散文》 沈从文 著 出品:果麦文化 2018年9月出版

  四度比对版本权威,再现沈从文的生命轨迹及深切乡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以描绘故乡湘西的一系列小说、散文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坛的重要地位,其散文继承古代游记、笔记的传统,素淡而动人的自叙了他真实的人生轨迹,充满着温馨的人情之美。

  《水云:沈从文散文》作为特别纪念版,选篇得到沈从文长子沈龙朱的认可和推荐,从《湘西往事》《湘行散记》《云南看云集》《烛虚》《从文自传》中以沈从文的生命轨迹与故土情结为背景,精心收录了沈从文的24篇散文,既有作者《湘西往事》中的回忆、《湘行散记》中的写意,也有水云流动的四处风景和沈从文长居城市后的人生感悟。通过这些散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沈从文对水这一审美意象的眷恋,也可以体会到虽然离乡多年,但深刻于作者骨血中的、对故土无法割舍的情结。全书以张兆和编辑的《沈从文全集》权威版本为底本,四度逐字比对。

  据介绍,在沈从文的散文中,“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意象。沈从文在水边长大,因水而思索世界,如同沈从文自己所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书名“水云”即是他的一篇散文的名字,一切皆起水云,又皆是水云。在这本书里,或许可以通过这些轨迹读懂沈从文的乡愁。

  中国作家中的最后一个浪漫派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是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 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重要小说作品。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

  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最受欢迎的小说,散文等,被译成日本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回忆起他的老师沈从文,曾深情的写道:“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美国学者金介甫是第一个为沈从文立传的西方学者,他认为:“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我们读沈从文的作品,好像在沙漠炎曰中跋涉数百里长途之后,忽然走进一片阴森蓊郁的树林,放下肩头重担,拭去脸上热汗,在如茵软草上躺了下来。顷刻之间,那爽肌的空翠,沁心的凉风,使你四体松懈,百忧消散,像喝了美酒一般,不由得沉沉入梦。1988年沈从文去世后,有评论称“中国作家中的最后一个浪漫派”消失了。

  乡气、野气、静气合一, 雅致装帧重现经典

  沈从文写水、写云,阐述的均是美不能在时光中静止,又富有流动意蕴,堪为意境上之概括。《水云》在设计上也遵循这一理念,装帧上烫有大面积的珠光白,展现柔美飘动的云彩,内文纸张上为芬兰轻型原浆纸,本色承载沈从文优美动人的文字。

  据该书编辑介绍,为了重现沈从文散文清新柔美的气质,开本上也特意选择便携的尺寸,小巧易携带,一册在手,将乡气、野气、静气合一,无论冬夏,总能通过文字沉着,让人平心静气。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 从《初步举证》延伸的思考:社会规训下的女性解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