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艳冰
世界的文化就是我们的,我们的文化就是世界的。这是上海芭蕾舞团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将莎翁四大悲剧之首《哈姆雷特》改编成芭蕾舞的动机,也是其一以贯之追求“国际范儿”的胆识与自信。作为致敬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重点创排的原创剧作,芭蕾舞剧《哈姆雷特》2016年10月首演,于11月荣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继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后,今年再次获得滚动资助。日前在京举行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哈姆雷特》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就该剧的编排、表演、音乐、舞美全方位提升提出意见和建议。
实现了新古典芭蕾舞剧的创新演绎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为世人抛出的人性永恒之问。由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前艺术总监、编舞大师德里克·迪恩担纲编导,上海芭蕾舞团演员演出的《哈姆雷特》,创造性地从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视角出发,以其情感和欲望为主线,演绎出一场充满爱与恨、生存与死亡、爱情与阴谋、宽容与救赎等贯穿莎翁原著的经典哲学命题的“王子复仇记”。海派芭蕾被英式雕琢,新古典芭蕾与古典芭蕾风格互渗,中国舞者肢体和西方芭蕾舞蹈语言以及国际编导理念融合完成身体叙事,一切创新尝试成就着以芭蕾的精致优雅诠释文学经典的力量。专家们不禁誉之为“中国人用外国语言讲外国故事的典范之作”。
《哈姆雷特》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舞剧,有舞有剧,舞充分,剧饱满,看不见在炫技在卖弄,这是因为主创团队对艺术的认识是高级的、成熟的。这部戏很沉稳地将一部经典的悲剧用舞剧的语言呈现得生动美丽,语言很系统,编导没有拘泥于古典芭蕾,我们反倒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自然生活形态的动作,其中我还发现了一些中国的元素,是大家都能够看懂的一个芭蕾舞剧。
舞蹈就是要舞之蹈之,用舞蹈语言诉说故事和情感,这部舞剧完全做到了这一点。该剧在创作上构思巧妙新颖,做到了戏剧冲突明显,故事叙述精炼清楚,将古典故事表现得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特别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更易为观众所接受。同时整部剧将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并使两者相辅相成达到最佳表现效果,尤其是在表达情感高潮时用纯舞蹈语汇代替了西方一贯的哑剧形式,非常值得称赞,值得中国编舞家们学习。
作为世界范围内首部改编自《哈姆雷特》的芭蕾舞剧作品,编导实现了新古典芭蕾舞剧的创新演绎,使舞剧既有英式惯有的精致也有简约现代舞台效果,打破了时光界限,也用黑、白、红的主色调展现复杂人物特征,特别是以英景为主,舞美服饰采用了现代审美手段,全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形象,又达到了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和谐统一。
加强“现代性叙事”才能强化哈姆雷特的意义
提到《哈姆雷特》,甚至是提到莎剧,总让人想到“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经典之语,它也同时道出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主人公极度复杂的人物特性,这也无疑让哈姆雷特人物塑造及人物价值定位面临巨大挑战。脆弱的母亲、篡权的叔叔、纯真的恋人、守护妹妹的哥哥等,主人公与每个剧中人物关系都错综复杂地扭结在一起,人物塑造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历来有“俄狄浦斯情结”一说的哈姆雷特与其母的复杂情感关系更是难以拿捏。如何用肢体语言准确演绎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呈现人物赋予戏剧的人文价值,这是该剧要完成的难题,也是专家审视与思考的重点。
是母子还是情人?舞剧中哈姆雷特与母亲双人舞段引起最多争议。双人舞当中有父亲与女儿的,有母亲与儿子的,有哥哥与妹妹的,还有弟弟与姐姐的,双人舞编排时一定要从人物出发,而非从一般的双人舞出发。要准确使用语言,否则母子舞段就容易流入情人的双人舞。该剧中有几处让人感觉到疑惑,演员的一些动作很容易引起歧义,接下来的舞段如果不知道他们是母子的话就会认为是一对情人,应该找到母子准确的舞蹈状态。
《哈姆雷特》在文学艺术史上具有某种开创性价值,在于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由古典英雄向现代英雄转型的典型人物,因此剧作应进一步加深对于“现代性叙事”的思考,这也是该剧之于今天依然有意义的关键。哈姆雷特作为“现代英雄”的典型代表,其所遭遇的对抗力量来自于人的外在欲望目标与内在自我认同之间的张力乃至撕裂,这也正是现代性戏剧核心的主题。正如芭蕾舞高度规范化的身体与其试图表达无限自由的主体精神之间的张力正契合这一主题,该剧目前已将这种矛盾性的艺术修辞运用于剧作结构、舞蹈动作、人物造型等多个层面,包括带有俄狄浦斯情结暗示的母子双人舞段落与更接近传统风格的恋人双人舞段落之间的张力,也包括哈姆雷特身着H&M品牌的衬衫和被专家调侃为“带有浓浓的‘淘宝味’的牛仔裤”等现代装扮与其他演员的古典宫廷装扮之间的张力等,但可惜有些地方没有用足,期待进一步加强。(艳冰)
[责编: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