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启动 文化名家论道岳麓书院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启动 文化名家论道岳麓书院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1-24 20: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启动——

文化名家论道岳麓书院

  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11月2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光明网、湖南大学承办的“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正式启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书院何以‘以文化人’”名家讲坛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先后发表演讲。现摘其中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楼宇烈:文化,要实现人的自觉自律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启动 文化名家论道岳麓书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摄影师:曹超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中国传统文化中,刑法和礼法的关系耐人寻味。相对而言,刑法体现出强制性,礼法体现出自治性;刑法以武化人,礼法以文化人。法使人遵,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亲。

  文化,要实现人的自觉自律。那么,文是什么?是纹路、纹理、纹饰。换言之,人要通过装饰,才能成为文明人, 才能变化自己的心性。所谓“化性起伪”,即是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趋向真善美。人与动物相区别,文明才不断进步。人生于世,根据身份、角色不同,都有应当遵守的规矩,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

  礼的教育,从自觉到自律。教育的意义如何体现?第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通过教育,让每个人都能懂得做人的道理,对自己、对社会、对天地万物,形成一种正确而全面的认知。第二,教育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化民成俗,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风俗习惯。

  传统书院的根本教育理念,正是礼学。德智体美劳,是人的几种基本素质。传统书院,把人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在培养人的自我认知,造就一批引领风气的社会精英。至于专业技能,一般通过拜师学艺来获取。清末新政时,传统书院被废止。改书院为学校后,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以降,虽然我们反复强调德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创建于1939年的复性书院,则很好地延续了古代书院的传统。马一浮先生认为,复性书院宗旨在学道,而非为了谋食。因材施教,以及师生、同窗之间的互动问答、切磋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领域出现了两个现象:一是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超过了本土文化,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比例不够均衡。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对本土文化有更充分、更深入的了解;科学如果离开了人文的指引,就可能迷失方向。90年代以后,很多专科大学、理工大学,在意识到人才培养的短板后,开始积极引进和重建人文学科。

  这些年,随着国学热、书院热的兴起,书院在全国遍地开花、形式多样。但在热闹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希望今天的书院,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那就是成为现代教育的有益补充,让二者相得益彰。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与道密不可分。具体来说,便是以道来统帅艺,以艺来传承道。遗憾的是,今天的艺术创作,更关注技法层面,而很少把艺术精神升华至道的层面。希望书院能够道艺兼传,让受众得以通过艺术,理解文化中的道!

  颜炳罡:希望打开院墙办书院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启动 文化名家论道岳麓书院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摄影师:曹超)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办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传统书院千差万别。不同区域的书院,通常有着不同的特色;不同学者创立的学院,往往也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后来,有了政府参与,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慢慢地官方化了。

  私学之设,不是为了对抗官学,而是为了补官学之不足;书院之设,不是为了对抗科举,而是为了克服科举之弊。朱柏庐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一语道破读书与做官、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人的精神堡垒在哪里?在书院里。

  明末清初,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如何革故鼎新?改书院为学堂,是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一步。但遗憾的是,在转型过程中,书院精神逐渐淡化。清末新政,传统书院被废止。现代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可观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进入21世纪,我们普遍认为,书院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品位、一种高雅。“敬敷五教,昌明人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书院为学的宗旨。传统书院,往往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先贤、先儒之地,又是传授、研究儒家学问的场所。中华文化不仅要研究,还要传承。培养中华文化传人,是当代书院的重要使命。

  当代书院,应该成为传承儒家文化的机构,成为培育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文化的场所,成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当代书院的存在,不是为了对抗现代教育,而是旨在克服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的弊端,真正落实涵养心性、陶冶人格的立德树人教育。

  书院,从来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更不是学术的象牙之塔,而是公共心灵空间、社会教化平台。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经世致用一直是书院的追求。传统书院,有场所而无封界。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人士,均可进入书院听讲。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今天的书院讲学,应上承孔子之意,下秉泰州学派之精神。未来,希望打开院墙办书院,让师生主动走出去,走向乡村、走向社区、走向企业、走向学校,成就乡村儒学、社区儒学、企业儒学,实现先儒“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再造礼义中国!

  朱汉民:文化复兴,书院大有可为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启动 文化名家论道岳麓书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摄影师:曹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书院,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模式和人文价值,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化,很早就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主动追求。儒家教育重视社会群体,也强调个人发展。“四书五经”等诸多文学经典,都是在教人如何成为君子、圣贤。通过把人文转化为每个人的内在自觉,来建立一种和谐的秩序。宋代兴起的书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悠久的教育传统,例如百家争鸣、魏晋玄谈、精舍研经、隋唐禅修等。

  由唐入宋,不仅是朝代更替,也代表着思想文化的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文化复兴和新儒学的建构,均与书院密切相关。书院,成为复兴先秦人文精神的学术大本营和高等学府。从形式上看,它是以书为中心的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讲,它已成为儒家士人实现文化理想、教育理想的典范。到了明代,书院又和心学结合起来。例如,悟道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讲学。他们希望,通过书院来实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书院的文化意义?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为何这般推崇书院?事实上,书院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一是精神。书院的制度和精神,承载着中华人文教育的传统。中华文化复兴,需要机构和载体。在这方面,书院大有可为。书院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今天如何复兴书院?我们应秉持开放的态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地方政府、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社区群众等力量广泛参与,把书院打造成地域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的教育基地。无论是传统书院还是新兴书院,都应纳入文化建设。除此,还有高等教育体系的书院。这类书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大学系科的学院。通过国学院、儒学院、经学院等一些书院性质的学院,来培养专业人才,承担文化使命。二是成“人”教育。现代大学,怎样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能?希望继承书院传统,把人格教育、君子教育等纳入教育系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