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书院留住城市记忆 延续城市文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以书院留住城市记忆 延续城市文脉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1-28 09: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贺梓秋)“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曾国藩曾如此盛赞。衡阳自唐代以来,人文荟萃,书院兴盛,人才辈出。其中,石鼓书院更成为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书院发展的缩影。经过千年历史变迁,衡阳书院几经修葺,已成为衡阳人民心中的文化地标。

  楚之书院衡为盛,湖湘文化汇于此

  自唐代起,衡阳便开始有了书院,唐代4所,宋代达15所,元代5所,明代22所,至清有69所。书院的勃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衡州地区(衡阳古称)成为湖湘文化兴盛之地,人才频出。其中,石鼓书院便是衡阳书院文化的代表。

以书院留住城市记忆 延续城市文脉

石鼓书院(光明网记者 贺梓秋/摄)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年间,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当时士人李宽在石鼓山结庐读书,刺史吕温尝访之,题名为“寻真观”,是石鼓书院的雏形。宋至道三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湖湘学子和文化精英在这里汇集一堂,尊师崇文,蔚然成风。

  也正是在宋一代,宋太宗、宋仁宗先后赐额,石鼓书院独享殊荣;淳熙十四年,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和书院教学要重践履、穷理而笃行等理念,成为中国古代书院共同遵循的办学宗旨和教学原则。朝廷赐额、朱子作记两件大事,使石鼓书院位列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而名扬天下。周敦颐、张栻、朱熹等大家都曾来此,悠游山水之间,体悟天人之思,为衡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

  经过明清的鼎盛发展期,直至清末改制,石鼓书院为湖湘学派的确立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成为推动湖湘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其历史更贯穿了中国古代书院从发端、发展、鼎盛直至顺应时势改制的整个过程,在每个时期、各个方面都有着骄人的表现。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称其为“中国书院的缩影,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只要阅读石鼓书院的千年历史,就可以追寻中国书院的千年发展轨迹及其内在规律,就可以破译湖湘文化的千古密码。”

  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1944年6月27日,石鼓书院毁于日军炮火。1965年,在时任中南局书记陶铸同志的建议下,衡阳市人民政府将石鼓山辟为公园,修建了旱桥、合江亭、长廊等。2006年5月,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举社会之力重修石鼓书院,以传承千年文脉,弘扬石鼓精神。迄今为止,石鼓书院已历经了11次大修葺。

以书院留住城市记忆 延续城市文脉

合江亭(光明网记者 贺梓秋/摄)

  “石鼓书院从古至今始终是人文思想交汇之所,也是衡阳的文化高地。”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谭崇恩这样说。如今的石鼓书院已成为衡阳市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书院前的广场是衡阳城市中心最具文化气息的中央广场,以挖掘石鼓文化内涵为主题,以“古、幽、曲、静、绿”为基调。一旁的千年银杏,古朴沧桑、郁郁葱葱,像一位远古智者,见证着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石鼓书院在教学授徒中始终坚持将儒家经典与康济时艰相结合,以义理之学育人,铸成了鲜明的精神文化内涵。” 原衡阳市文物处处长、《石鼓书院》作者郭建衡说:“那就是济世恤民的强烈爱国情怀,并由此衍生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明道义正人心的尚德精神、为有用之学的务实精神等等。”

  石鼓书院曾培养出李芾、祝咏、易泉、陈宗契、朱炳如、彭良臣等一众品行高洁、清廉勤勉、忠贞报国的生徒,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内涵。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清“同治中兴四大名臣”、湖湘文化杰出代表之一的彭玉麟,也曾就读于此。

  如今,除了重修石鼓书院的建筑场所之外,其精神内涵也被加以重视和延续。谭崇恩介绍,以石鼓书院为依托,当地定期邀请各界专家,通过线下讲座、电视录播和网络点播等形式,开展“石鼓书院大讲堂”,目前已成功举办150余场,用现代化的方式让石鼓书院重开“山门”,传承书院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衡阳致力于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质,让城市走得更远。”衡阳市文体广新局局长蒋勋伟说。据悉,衡阳现已修缮完成李祠仙根书院、青山书院、杜陵书院等书院。今年5月,船山书院修缮竣工,并与衡阳师院开展战略合作,共同致力于船山文化研究,成为衡阳又一文化地标。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