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瓷艺术赞美和表达生活
——访青年陶瓷艺术家沈厉
陶瓷因独有的材质美感、人文气质,而成为呈现和表达东方美学的重要载体。他的作品,追寻着精神的怀旧和遥远。在他看来,制作优良、美好的器物,是手艺人对生活最诚恳的赞美和表达。他,就是青年陶瓷艺术工作者沈厉。
沈厉近照
沈厉,1975年出生,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后来,到上海商学院任教三年。2006年辞去教职,专心进行陶艺创作,致力于将陶瓷材料的视觉质感,融合于人居环境、建筑空间中。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多家美术机构收藏。
瓷板画《白露知残——青花花鸟系列》,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项目滚动资助。在艺术表现上,运用抽象的点、线语言,以及浅浮雕面体综合构成画面。具象、写意、抽象等图像形态的综合运用,使得作品不仅系列感强,而且富有装饰美感。二维和三维的图像、形态重叠渗透,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情境感、纵深感。在工艺技法上,综合运用了泥浆釉料、青花色料等陶瓷材料及工艺技法,历经高温(1320℃还原焰)、低温(780℃)多次烧制而成。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亚林评价说,瓷板画《白露知残——青花花鸟系列》充分体现了传统民间青花在新时代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有两个层面:一是对民间青花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与阐释,二是对民间青花的形式进行了重新构思与设计。“以民间青花的经典符号与现代艺术的拼接手法对画面进行重构,有一种时间与空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感以及自然变换、文化更迭的沧桑感。”
瓷板画《白露知残——青花花鸟系列》之一
在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景德镇民间青花瓷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培训班学习期间,沈厉创作完成了瓷板画《白露知残——青花花鸟系列》。谈及创作契机,他坦言,自己对青花瓷喜爱已久。青花瓷作为陶瓷艺术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结合中,被赋予了中国深邃绚烂的文化表情、文明记忆。“这次培训非常重要,给了我一个沉浸其中、思考实践的机会。身在景德镇,满眼可见挤在河滩泥土里、嵌在古巷老街边的碎瓷片,它们在时节里、阳光下、树影旁碎语、掉落。”沈厉分析,如果把古瓷片视为传统的注脚,那么《白露知残——青花花鸟系列》就提供了一个对传统新译的机会——一种在个体情感的激荡下,用今人的目光透过“瓷”完成的对“瓷”的感悟和诠释。
陶艺创作,是一个复杂、费时费力的过程。无论是在瓷板上做出水墨画效果,还是在釉上彩绘,均非易事。烧制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和困难。“青花瓷的材质感及色阶的层次,在陶瓷单类色料中是独立、丰富和多元的。这当然是青花瓷的表现力所在,但如何选择并驾驭不同色感的青花料,也是在工艺技法上对创作者提出的挑战。”沈厉表示,不同于纸面或布面绘画,在瓷板坯体上着色并使其通过高温烧制还原青花发色美感的过程,往往是令人沮丧的。无数次的尝试,换来的可能是种种工艺瑕疵。“当然,也换来了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以匠人之心砥砺前行,是任何一个陶瓷从业者都要经历的修行。陶瓷之美,正是由这一代代、一个个陶工们点点滴滴的‘年华之光’沁入瓷器后累积而就的。”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