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在北京、南京、大连、成都、宁波、敦煌、乌鲁木齐等城市和香港、澳门地区陆续展开,对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项目中遴选出的滚动资助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巡展期间,主办方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围绕展览主题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展开评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和价值引导,搭建交流思想和展示学习的平台。现将成都站研讨会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到传统文化中挖掘宝贵的资源
杨燕(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所长):
四川有很多很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这些宝贵的资源值得艺术工作者下大力气挖掘。我身边就有很多的大学教师已经开始行动,比如我接触过的西南民族大学的一些搞设计的教师,他们经常带学生深入基层写生,从本土的传统文化里寻找有特色的元素进行创作。我们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就应当扎根传统文化,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设计的灵感和创意,让我们的古老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芒。我热爱本土文化,也希望未来我们能挖掘出更多美的东西,然后把它们发扬光大。
将本土化与现代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刘 勃(四川工商学院副教授):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受到西方的影响,有脱离本土化发展的趋势。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中国的艺术发展定会停滞不前。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大都受到当地文化的滋养。如何将本土化与现代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摆在艺术家面前的课题。今天展出的很多作品,比如《载誉归来》里的战士,它的构图和落笔很有创新,使用了像马赛克等新的视觉符号,这就是将现代设计元素应用在传统的创作当中这个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从机械结合到有机结合,打破传统与当代的边界
王 虹(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
关于当代艺术解码和再置码的过程,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我看到很多作品都有一个问题,组合得过于机械,看起来有一点怪异,比如说穿着古代服装但拿着手机,总觉得不太对。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把所有的元素分解到最细致的地方。比如彝族的风格,怎么保留下来?其实很简单,它的色彩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文化和风格在里面,我们可以把颜色的色调、亮度保留,然后进行一个转移或者重新再生产的过程,这样,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会更加顺利一些,而不是简单的全部搬过来。如果在一个作品里面既有过去的,又有现在的,没有任何的边界感,也没有对抗和对立的,那我们的传承就完成了。
提高写意画比例,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蔺 明(四川省诗书画院办公室副主任):
整个展览看下来,国画中的工笔画比较多,写意画太少了。其实这个和上一届全国美展的现象比较像,80%都是工笔画,写意画太少了。这个原因也比较复杂,但是作为一个全面推广的项目来说,展示的时候还是应该在写意画上加重一些分量,毕竟写意精神和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工笔画的重心是色彩,感觉更偏西方一些,技法上来说,除了一些特殊材料之外,没有太大的提高,但是这几年在形式、内容、题材方面都有进步。
娱乐时代更需要让精神层面的作品广为传播
贺 飞(西南民族大学摄影专业教研室主任):
应该鼓励多元化的创作,就像刚才各位老师说的,尝试不同形式,要不断地创新。不同的作品体现的内容不同,功能也各不相同。有些作品展现了传统文化,体现了它的记录功能;有些表现出国家政策的导向,比如“一带一路”倡议;还有一些是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内涵……总之,各种各样的作品有不同的创新手法、手段和能力,可以让艺术家们尽情发挥。同时,这些作品也要符合当代传播的特点,这点也很重要。
另外,现在的年轻人进行的一些新的视觉探索,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比如在视觉表现的基础加入新的语言,可能不是介于某一个品类,因为漫画、连环画这些很难被界定在传统的划分类别中,但是它们有很强的传播价值,这类的作品其实作用可能更大。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