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在北京、南京、大连、成都、宁波、敦煌、乌鲁木齐等城市和香港、澳门地区陆续展开,对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项目中遴选出的滚动资助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巡展期间,主办方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围绕展览主题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展开评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和价值引导,搭建交流思想和展示学习的平台。现将香港站研讨会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香港的画派分类和艺术特色
林天行(香港国际艺术交流协会主席、中国画学会香港分会副会长):
香港是移民城市,包容性比较强,外地、外国的都能够进来并在这里分解成香港特色。所以香港有香港的特色,缺点就是会单薄一点,没有传统文化的份量重,而且跟国家相关的主题型创作比较少。
香港画廊有100多家,荷里活道那里就有很多画廊,还有一些画廊在大楼里面,有些是达到国际水平的画廊,还有比如皇后大道中有一栋楼都是画廊。很难归纳香港的艺术界是什么情况,它比较散。内地有主流艺术、民间艺术之分,但香港从来就没有什么主流的。
香港艺术产业特点和青年艺术家现状
周 晋(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香港艺术家的作品也没有这么大的尺寸和幅度,他们的空间压力非常大,他们对每一种画体的深入程度是一样的,但是兴趣更分散一些,包括历史感题材和生活化题材。因为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的不同,香港艺术家的作品样貌比较多,对媒介的兴趣也很广泛,绘画也许并不是他们最重要的一种创作方式。
香港艺术家作品可能和内地青年艺术工作者的面貌非常不同,我们看到今天展厅里的作品都有非常强的基本功和照片能力,这是从学院派来看,另外他们关注的兴趣点是学院派比较鼓励的生活化的题材、历史感的画面和深入刻画的表达,这一区别让我们印象比较深刻。
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美育的普及
马菁汝(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管理教育学院副教授):
文化真的需要国家的支持,如果艺术家们完全是遵从于市场的,局面可能不是今天的样子。所以,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于我们培养艺术家和挖掘艺术家、培养艺术人才、培养高校教师,都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我自己也深受其益。
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其实需要美育的普及,让更多的大众,更多非专业的人来了解我们专业的艺术家、专业的艺术作品,才能培养出更良性发展的艺术市场。
入选作品应进入公共艺术空间与社会生活产生碰撞
李尧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这次的展览范围更广,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可以打破学院、专业、协会的一些壁垒,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鼓励一些人来创作,创作完了以后,对大家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挺关键的,要不然可能重复劳动会比较多,而且大家的艺术创作如果不能和社会产生碰撞,他们的创作动力可能也会慢慢减少。所以,我认为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不仅仅是美术界的事情,而应该让这些作品能够真正进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不仅仅是通过巡展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把它们真正用到公共空间中,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零散、小众、生活化是香港艺术的特点
陈慰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香港艺术的发展其实还是比较活跃的,但这种活跃和内地不太一样,它的活跃是多方面的,因为人少,所以显得很零散,但其实跨度很大,从传统的工笔画、油画、装饰艺术、行为艺术甚至到表演、音乐、舞台艺术,这种广度对于一个人数少的城市来说,非常不容易。
香港艺术在内容上我们会说它比较小众,但这种小众源自于它本身区域性的特点。所以,国家艺术基金需要在香港做更多的推广,这种推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金本身的推广,二是内地艺术和技法的一种广度的推广。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