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以影像来记录,因信仰而坚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以影像来记录,因信仰而坚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3-25 13: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以影像来记录,因信仰而坚持

  ——访青年艺术家黄润泽

  一辆白车,一位摄影师和两位助手,就这么踏上了拍摄中国佛教石窟的路程。黄润泽形容他们的团队就像现代版“西游记”,此后团队也不断迎来新伙伴,在7年时间里,走过全国22个省份,拍摄了750多处大小规模不等的佛教石窟。

以影像来记录,因信仰而坚持

  黄润泽近照

  “我们拍摄的不仅是家喻户晓的石窟,更多的还有那些沉睡在大山深处不为人知的文化遗迹。”黄润泽说。中国的佛教石窟有多少?恐怕无人说得清楚准确。但黄润泽和团队却将之付诸于实践,自2012年11月起,他们对中国佛教石窟开始了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记录拍摄。

  在中国地图上,黄润泽按照省份,逐一搜索标注石窟,从史料、论文等资料中逐一检索查阅县市的石窟名录,参考了一些户外“驴友”所提供的游记,规划和拟订拍摄路线,选择从相邻的省份依次推进。

  很多石窟位于偏远地区,即使事前做了准备,拍摄地的情况仍然是未知的。如石窟的具体位置、造像信息、是否开放、有无管理等,“绕路是常有的事,只有到了属地村镇几经打听,才能知道石窟的大概位置,经常翻山越岭赶去,遇见的却是只有残佛和碎石的空洞”。有时遇到石窟造像迁移至博物馆或他处保存,询问当地也无人知晓,便只能无奈搁置。由于盗窃、破坏文物的现象严重,地方监管部门和百姓对前来的拍摄者也充满了警惕,团队还曾数次因被举报而引来警察;有时深入偏远石窟,山路往返徒步也常在5个小时以上。

以影像来记录,因信仰而坚持

以影像来记录,因信仰而坚持

  上:《云冈石窟》长卷作品

  下:《云冈石窟》长卷作品局部

  种种困难,黄润泽和团队成员都克服了下来。大山深处,偏僻荒野,冰霜雨雪,风餐露宿,让这条拍摄之路,犹如求真之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辛苦而无意义的行为,但对黄润泽他们而言,“每一次的拍摄都是一次寻佛路,也是找寻内心的信仰之路。”

  这一拍摄项目的缘起,也与信仰有关。此前,黄润泽与搭档曾创作过一系列的长卷作品,如《十里长安街影像长卷》《巴黎塞纳河长卷》《颐和园》《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坦言:“当时处在一种盲目创作的阶段,没有鲜明的主题和方向。”在一次聊天中被问及:“能否将你的拍摄形式与佛教艺术结合起来?”新的创作思路与文献记录的意义给了他创作动机,后来便有了佛教石窟的拍摄。

  考虑到自己的优势还是在于长卷作品,黄润泽在拍摄中尽可能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制作影像长卷,大多小型佛窟不具备长卷创作的条件,便以单片或宽幅形式拍摄创作。“早期作品的形式很好,场面虽大细节却少,内容有些贫乏。”黄润泽说。这次他静心思考,借鉴了传统绘画《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尝试以纪实的手法,在追求震撼的同时又呈现精美的细节。他们的作品中还包括黄昏、深夜、雨中、大雾、雪天等不同景象下的石窟,大大丰富了拍摄效果。

以影像来记录,因信仰而坚持

  拍摄过程

  如果说这一系列作品有何特殊意义,“似乎只有一个,便是信念。在拍摄中会尽可能地展现出佛像的庄严与肃穆、清净与祥和,摆脱大反差的对比。”黄润泽说,“我们拍摄的东西不仅是美的,也是让人心生欢喜、内心澄澈的,这样的艺术创作也具有强大力量和长久的生命力。”

  “当石窟长卷缓缓展开时,无以言表的敬畏之心缓缓升起。或许,这正是黄润泽他们团队拍摄石窟造像的缘起。”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副院长徐福山评价:“通过他们的视角所呈现出石窟艺术之美,呈现出隐匿在石像背后一个个时代的故事,给观众带来对历史、对生命、对信仰的永久敬畏。”《中华遗产》主编黄秀芳也称其为“利在千秋的影像记录”,“仅河北一站,就让人看到了中国佛教石窟在官方与民间的传播轨迹,宗教、历史与文化在影像中得以凝固”。

  用影像的方式进行记录,黄润泽从小时候便开始了这一尝试。“那时春游秋游总借妈妈单位的傻瓜相机来拍,36张的胶卷只能拍8张,剩下的要还回去”。到了初中,他攒了一学期的零花钱买了台最便宜的凤凰相机,“开始了盲目‘自学’的过程”。谈起现在的艺术成就,黄润泽称自己只是一个“搬运工”——只是记录普普通通的真实,让观众看到千里之外的世界,坚持一项并不被其他人看好的事情而已。

  依靠信仰的力量去踏寻古人留下的宝藏,收集洒落在华夏大地上的文化瑰宝,由此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影像艺术。“中国佛教石窟”摄影项目于2016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立项资助,2018年获得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该系列作品也出现在“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全国巡展,迎来了很多关注。“青年艺术就更需要这样一个舞台。”他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