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现代手法表现古典精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4-25 10: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现代手法表现古典精神

  ——在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现代手法表现古典精神

  杨晓华(中国文化报评论周刊中心主任):

  因为这几年我经常参加表演艺术的研讨,对音乐我很敬畏,昨天晚上看了之后我特别激动,我从小在山西戏曲、民歌中长大,尽管是现代的表现手法,但是我听起来一点也不违和,我觉得特别的亲切,和我声音的记忆完全对接,非常契合,特别古典。

  我有三点感觉特别强烈,第一是这部作品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这部作品中,如果说现代性更多的体现在创作技术的运用、配器的层次性、音调与旋律的选取组合等方面,那它的精神、气质、本色是古典的。所以我觉得我的感动和直觉很好印证了作品在这方面的成绩。

  第二是这部作品的选材。文化场景的选取、每个乐章选取的题材,恰恰是一个山西人喜欢听的,比如壶口瀑布。选取的这些场景,我觉得她是认真的、真诚的,也是精心和经典的。回归故里,正写的话会和走西口有一种重复,反弹琵琶则匠心别具。

  第三个感受比较深的是,生活中丹红老师十分质朴和谦虚,这种谦虚会转化成她艺术创作理念的包容和涵涉,进一步转化为艺术风格的丰富厚实和开合变动中的一种张力。所以她面对这些音乐素材和旋律的时候,她不武断、不乖张,也没有脱离声音逻辑的脉络,更没有固执自负的偏狭。

  卞老师刚才有一句话我很有共鸣,这部作品超出了音乐会本身的价值,而我更想说它的文化价值,在这方面我也有三点体会与各位老师分享。文化理论界有一个新的学术动向,即提倡听觉文化。第一点是我们忽略了声音世界,其实声音世界对我们的心灵影响是非常大的,听觉文化的国际倡导者威尔士的《重构美学》里提到“听觉文化的革命”,他提倡在听觉文化上应追求简约,呼唤安静地带,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静的地带去感受声音的世界。

  第二点体会是,对听觉世界的诊断救治和抚慰,我们有两个潮流,一个是以现代的手法进行暴露批判冲击甚至反叛,另一个是回到古典的传统,对古典进行重新的接纳和融汇。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回到东方深厚历史文化的母体,特别是我们的祖先处理声音和人的关系,比如说我们深厚的声教传统中寻找灵感、情感、美学形态,山西非常荣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总面积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80%是山地,柳宗元称赞山西表里山河,这种表里山河即是军事国防上的守护和攻卫,也是文化上的持守和秉承,元代以前的建筑70%在山西,我们也不奇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61年到现在一共公布了七批4296处,其中山西有452处,占十分之一,山西之所以被称为戏曲的摇篮、民乐的海洋,我觉得不是偶然,既有自然地理的必然,也有历史文化地理的必然。

  第三点体会,就民乐方面,从诗经的魏风、唐风到当代,山西作为中国的民乐重镇,一直是中华民族声音传统的一片厚土。回溯山西传统,山西文化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曾说山西音乐包含庙堂的钟鼓之音与小园庭院的古琴古筝,这两种一个道貌岸然、气象森严,一个清虚悠淡、飘然出世,我觉得他还遗漏一点民间小调的清新可爱。但事实上在艺术的流变之间,庙堂诗经,文人雅乐和老百姓中间的民歌民调是非常复杂地杂糅在一起的,而且相互影响,大传统和小传统激荡不已。所以在民歌民调之间除了有清新可爱,如《山西印象》的男女民歌,同样有宏大的东西,丹红老师在创作之间既善于细腻的描画,同时又善于驾驭这种宏大的体系。大家都知道《东方红》从民间小调演化成集体人格的时代的声音共同体,由此可见民歌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如果说对丹红老师、山西民乐团未来的创作有更大的期待的话,我希望会有更加丰富的音乐体系在一台音乐会中表现出来,来展现我们音乐的巨大能量。

  英国批评家沃尔特•佩特说:一切艺术都渴望达至音乐的境界。音乐是鉴别一个艺术境地的标尺。宗白华先生也有类似的话,如何接纳古典的东方传统,包括西方现代传统,开出文明新路、音乐文化的新路,甚至涉及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大问题,大家在处理上需要很多艰辛的探索,我认为这部作品勇敢做了探索,树立了一个老师们都高度肯定的样本。我想山西歌舞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王丹红老师、张列老师艰辛的努力,对音乐上的奉献为其他艺术、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丹红老师、张列老师以更大的学术抱负和文化关怀和山西碰撞,奉献更大的作品,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有代表性的音乐心灵更深刻、更激越、更深情、更宏伟激荡,为我们民族声音的文化和听觉文化时代的变迁和转化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