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创作为现实提供思考
——在京剧《赵武灵王》“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这出戏根据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创作,郑怀兴老师对题材的发现和把握独具慧眼,不光要写英雄到末路的过程,还有对背后悲剧性原因的思考,他自己有痛心之感,所以有感而发。敏锐且智慧地找出一个人物事件最本质的内核,并赋有艺术性地表达出来,对历史素材的宏观扫描和深度打牢,为戏曲的历史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这部剧题材、选题和立意都很好,一代君王自毁霸业,最后被活活饿死在行宫。郑老师写出悲剧背后的原因,对人、社会、国家都提供了一种很深刻的思考。因为作品其实是性格的悲剧,写出了人性的悲剧,不仅是英雄的悲剧、帝王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这是郑老师的思考,也做了独到的剖析。
我们其实在戏剧作品里面看惯了那种矛盾交织,矛盾双方的一种争斗和较量,一方战胜一方,一方消灭一方,这部剧矛盾的基点不在于对手的较量和胜负,而是写了一代君王自己将自己送上了绝路。人心的自私、人性的弱点、权欲的膨胀,让曾经的改革家最后成为历史上一种笑柄。像今天说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牢牢的锁在制度的笼子里。我觉得这在气息上古今都是相通的,对现实有很深的关照意义,无论对执政者还是个人或社会,对国家治理都有深刻的借鉴作用。
作品除了立意深刻,在舞台上节奏也比较明快,对重要节点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有的情节赋有想象力,在厚重当中增加了灵性。舞台呈现干净大气,呈现得比较规矩、规范,有一定的可看性和思考性。刚才主创介绍了,7月17日的座谈会以后,他们又认真地进行了修改,从编剧、舞台调度、舞美、音乐、服装包括演员的情绪心理依据都进行了细化强化,调整后的作品更加合理和流畅,也更加简洁,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鲜明,从这里看出主创及演员的认真和努力。
说几点我认为这部剧还可以做得更好的方面。
第一,这部戏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坏人,也没有明显的对立面,只是人性的自私和弱项,加上一代君王霸道、刚愎自用的性格,亲手把自己送到了一个绝境里面。所以是多重悲剧,帝王的、人性的、性格的、英雄的,这个悲剧性的意义还可以揭示得更加明确一点,批判性还可以更强。为人之道、为君之道、为夫之道、为父之道,这种深刻的揭示还可以更加集中一点,刺激性更强烈一些,现在每一个节点的选择我觉得都挺好,展示了人心的、行动的过程,但是这种充分的依据和说服力我觉得还可以表现得更尖锐,尤其是最后赵武灵王落到如此的下场,有反思但是还不够深刻。
第二,结尾的高潮好像没有上去,整部剧有鲜明的节奏感,但是整体比较温吞,表现还缺一点力度,味道和力量还可以更强化,考虑一下悲剧性怎么更加深刻,更加生动。演员之间的对手戏在情绪上不够饱满和精彩。比如赵武灵王和吴娃的情感戏,吴娃的感情可以看出,但是赵武灵王的感情交代得不太清楚,是由演员说出来的而不是演出来的,演员自身的“演”和“传递”没有出来。
还有父与子的禅让和臣与子的劝让,几句话就过去了,赵武灵王和赵章、肥义,赵何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可以处理得更加尖锐和饱满一些,单靠演员的功力和表现力,整体表现有些平淡,矛盾的爆发力不强,起不到应有的张力,代入感偏弱。
第三,开场时赵武灵王得胜归来,吴娃去接他,带了新做的胡服,这里面要引出赵雍原来的改革和改革所带出来的效果,英雄的过往是有交代的。但是我觉得去接人的时候带一套穿不着的衣服,是不是不太合理,比如下雨天带伞是可以用的,天寒带衣服可以穿上,但是这件衣服好像拿去说了一句,没有下文,这里针脚可以再密一些。
赵何从沙丘回来的时候见到母亲喊了一声“母太夫人”,这个“太夫人”是一般的宫女或大臣称呼的,作为君王,后面都喊“母亲”,这里喊“母太夫人”到底规不规范,上次有专家提出过这个问题,这里可以再考虑。
再有一点,昨天的换场时黑场的次数比较多,时间也比较长,不知道有没有办法来弥补,因为影响整部剧气氛的流畅和贯通,看到那里有点冷场和停顿,后来重新再起来,观者的情绪上受到影响。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出好戏,修改以后面貌有新的进展,随着不断的打磨和修改,我认为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耐看,越来越能显示出独立的品质和价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