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长调融入评剧,演绎孝庄跌宕一生
——评剧《孝庄长歌》“二改”专家研讨会在辽宁本溪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产娟娟)6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评剧《孝庄长歌》“二改”专家研讨会在辽宁本溪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了理论评论、编剧、导演、表演、作曲、舞美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同剧目主创团队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围绕作品的宏大叙事与艺术追求,就“一改一演”的经验和不足,以及“二改二演”工作的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充分研讨。
评剧《孝庄长歌》“二改”专家研讨会现场
“一改”加强戏剧冲突,突出评剧风格
评剧《孝庄长歌》以清初孝庄皇太后的人生经历为蓝本,塑造了其舍小爱求大爱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位胸怀江山社稷的女政治家,孝庄在个人情感上愈挣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主题也就愈发凸显出来。整部作品再现了“长歌一曲、荡气回肠、江山社稷、唯此为大”的宏大主题。
2018年6月,评剧《孝庄长歌》“一改”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深入讨论,指出作品叙事结构宏大、时间跨度较大、人物形象刻画突出,主演功底扎实。而且,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抒情味很浓,突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主题。
评剧《孝庄长歌》还有哪些提升空间,“一改”工作应当有何侧重?与会专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例如,加强戏剧冲突,把重要矛盾情节交代清楚,增强戏剧张力,做到节奏张弛有度;进一步挖掘人物性格,突出英雄气概、儿女情长、家国情怀;音乐应聚焦于同一主题,删繁就简,突出评剧风格,同时协调现场乐队与音响,为演出锦上添花;服装、舞美等细节设置,应融入整体时代背景,考究历史细节,为故事主题与传统戏曲烘托铺垫,等等。
评剧《孝庄长歌》演出剧照
“一演”走进一线基层,接受群众检验
“一改”专家研讨会后,评剧《孝庄长歌》的主创团队对专家研讨的建议、意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悉心钻研,制定了可行的修改方案,精心打磨剧目。6月14日晚,评剧《孝庄长歌》在辽宁本溪本钢文体中心举行“一改”后的首演。当晚,还举办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戏剧数字电影工程开机仪式。第四代满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晓桐,将其为冯玉萍在电影《孝庄长歌》中饰演的孝庄量身定制的满绣“龙袍”向观众作了展示。评剧《孝庄长歌》拍摄成电影版,为珍贵的戏曲艺术留影存像。这是该剧获得滚动资助后,在展示名家舞台风采、普及戏曲文化、不断扩大剧目影响、满足人们欣赏需求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评剧《孝庄长歌》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有观众表示:“冯玉萍老师把孝庄皇后演绎得淋淋尽致,把她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演绎得震撼人心。”
与会专家对评剧《孝庄长歌》的修改成效,也进行了充分肯定。吉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孙喜军表示:“相比于‘一改’时的版本,整部剧舞台呈现更加大气,表演与细节上均做了调整与完善,有了明显的提升。”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一级演员李梅指出,评剧《孝庄长歌》创新性地在传统评剧中融入了蒙古唱腔,既不失传统戏曲韵味,又有耳目一新的惊喜感,扩展了评剧艺术。《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表示:“历史剧之所以难写,在于不仅要把握历史精神、体现历史进步,还要站在一定的审美高度,提供现实观照,给人以启迪。本剧围绕一个‘情’字,在孝庄的身上既体现儿女私情,又顾及家国天下,在取舍之间塑造了一个新的作为政治家的孝庄形象,摆脱了历史剧的常规创作模式。这是该剧的巧妙之处。”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一级演出监督邹建红认为,这部剧涉及的历史节点并不好写,诸多历史细节难以突破,而改编过甚又担心观众无法接受。剧中三杯酒的情节、鞭尸段落等,编剧与导演都处理得很好,对人物的爱恨与取舍都进行了诠释,让观众跟随剧情走向惋惜与感叹。
该剧在本溪的演出得到了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本溪电视台以及辽宁日报、本溪日报和光明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评剧《孝庄长歌》演出剧照
“二改”完善剧目细节,塑造鲜明形象
在“二改”专家研讨会上,评剧《孝庄长歌》总导演、主演冯玉萍介绍了这部戏在四年间的成长与改变,并表示将保持不停歇、不懈怠的状态继续打磨,让作品真正做到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从“高原”迈向“高峰”。
玉经琢磨才成器。评剧《孝庄长歌》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打磨提升,攀登艺术高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纷提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副主编、编审武丹丹表示:“目前整部戏外在大于内在,我更想看到的是‘长歌’,而不是‘壮歌’。‘长歌’应该有叹息,有感慨,有无法言说的伤痛,但绝对不是永远稳操胜券的。多尔衮几次想上位,孝庄均是通过她与多尔衮之间的情来解决。现实的得失与权力的博弈处理得太过简单,情感的力量不是万能的。八王争位与三杯酒等矛盾冲突的重要情节,仍需深入挖掘,加强表现力。”
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卜键指出,这部戏的创作重点是在庞大、复杂的历史背景里拎出东西并且写出意义来。其中有几个形象刻画得很成功,诸如孝庄的担当、隐忍与承受、为君难等。但剧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顺治继位是八旗大臣共议的结果,改为孝庄的懿旨不符合她隐忍的性格特点,且她本身没有这个权力;多尔衮进京摄政一段,历史上多尔衮并没有离开京城。“完善剧情合理性,通过情节与史实强化人物形象,评剧《孝庄长歌》才能更深入人心。”他如是说。
在剧情的合理性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季国平指出,整部戏从孝庄晚年开始,最后也在晚年结束,在戏剧表演中,采用“闪回”形式表现剧情,前后衔接的内容应有逻辑关系。开场孝庄大寿时“不能说”的秘密,以孝庄与多尔衮的定情信物“刀”为媒介进行闪回,那么合理情节应是“刀”的故事,而尾声揭示这一秘密是“死后同葬”。前后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情节的设置与安排并不是很顺理成章。
冯玉萍饰演孝庄
舞美方面,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提出,舞台上八级高台阶亟需调整,“戏中演员们穿的是花盆底,多台阶的使用对演员的表演存在风险,且演出时容易出现事故,可以考虑适当做减法”。天津京剧院院长、一级演员王平也表示,舞美应为表演服务,而不应该成为负担,可在创作理念上加以合理性调整,使舞台表现更舒适、顺畅。
在演出效果方面,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中心副主任、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表示,戏曲是声音的艺术,演员在表演唱段时,应通过音响的控制使声音更圆润,更加有穿透力,让观众更好地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好戏是演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王静表示,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辽宁文化建设的支持,评剧《孝庄长歌》主创团队将虚心听取、积极消化与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全心投入“二改”工作,力争将作品打造成为一部经得住检验的时代精品。
为进一步提高创作潜力,扎实做好剧目的打磨提升,着眼长远抓当前,集中力量、集中资源,为出精品、攀“高峰”奠定坚实基础,国家艺术基金将从2020年优化滚动资助项目实施工作,将“两改两演”调整为“三改三演”,即组织专家召开三次研讨会,组织剧目进行三次演出,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指导项目主体做好剧目加工修改提高,精益求精,提升剧目质量,努力攀登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