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矛盾冲突,理顺情节逻辑关系
——在评剧《孝庄长歌》“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昨天晚上观看了评剧《孝庄长歌》“一改”后的首演,同时也是《孝庄长歌》中国戏剧梅花奖戏剧数字电影工程的开机仪式,这验证了优秀作品会因它的品质而引人关注。艺术作品从高原走向高峰,它的必然之路是生动的艺术实践。昨晚的演出就整体呈现来看,舞台更加大气,文本、表演、细节都有很大的完善和提升,首先要祝贺这部戏越来越好,也期待电影能够在修改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
历史剧之所以难写,在于不仅要把握历史精神、体现历史进步,还要站在一定的审美高度,提供现实观照,给人以启迪。评剧《孝庄长歌》把握了特定历史背景的基本框架,以人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为主线,写出了孝庄一生辅佐三位皇帝,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牺牲个人情感,屡次力挽狂澜的女政治家的形象。
这部剧围绕一个“情”字,在孝庄的身上既体现儿女私情,又顾及家国天下,有选择和取舍,二者的碰撞和融合,是这部剧在题材立意上的独特之处。孝庄和多尔衮的情感线越浓,皇室面临的危机越重,情感被撕裂得越厉害,该剧以情感的撕裂与牺牲来表现人物的真情大义,以国家的安宁来反衬人物精神上的匮乏。一边是破,一边是立;一边是私,一边是国,孝庄始终处在一种挣扎和纠结的状态中。评剧《孝庄长歌》摆脱了历史剧的常规创作方式,在人情、人性、情感、家国危机的漩涡中塑造了一个新的政治家的孝庄形象。
冯玉萍的表演可圈可点,唱、念、做、打分寸拿捏得很好,表现出了人物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变化,对人物的理解用心、用情。作曲也比较有特点,在传统评剧中融入了蒙古唱腔,丰富了评剧的表现力,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绪的渲染起到了烘托作用。舞台设计和调度有明显的变化,增添了皇家气派,也删减了一些东西,整体显得比较干净和凝练。
有几点建议提供参考。第一,作品的戏剧性可再增强。现在是着重在情感的渲染和强调上,比如17朵格桑花消解了多尔衮的一种欲望,三杯酒也浇灭了他废帝自立的上位之心,在特定历史时期,情感牌可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孝庄与多尔衮的情感并不能把所有的欲望都消解掉,一定还有其他政治因素和客观条件,还有政治家的智慧与手段,我认为在这方面可以表现得更加到位。如此,戏剧矛盾的冲突解决才会显示出一种综合运用的结果,现在矛盾冲突的处理过于简单,没有伸展开来就结束了,关键情节的处理还可以做得更扎实,这样观众在看剧时就不会屏蔽掉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不会随意消解一些历史信息。
第二,戏中孝庄对多尔衮情深意切、念念不忘,她的遗愿虽然没有被公开,但是从她想与多尔衮同葬可以看出其情感指向,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对孝庄的历史形象会不会有所减损。此外,孝庄对多尔衮的评价是英年早逝、功高盖世,有辅佐之功,而顺治认为他是奸贼,众多大臣一再奏报请求鞭尸等。我认为这里对多尔衮的评价是矛盾的,涉及到立场与评判问题,如果是因为个人情感看不清多尔衮的所作所为,那么整部剧的格局就小了;如果顺治和大臣说的是错的,孝庄又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痛苦、挣扎和无能为力,对人物情感世界的表现和塑造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第三,整部戏的开场是康熙为孝庄祝寿,孝庄向康熙要一件礼物,而苏麻喇姑劝阻,于是埋下一个伏笔,剧情紧接着展开之前的故事,尾声时又回到开场时的情节,揭开了“不能说的秘密”,这里的伏笔埋得太深,且回忆前后的内容在逻辑上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逻辑关系需要理顺,使情节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