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蓓
五四青年节对于我而言还有另一层意义,那是老爸的生日。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却一直觉得他还在我身边,从未走远。老爸一生不喜欢过生日,活得洒脱又随性,从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和他相处总是那么舒服自在。他的生日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度过,这里面也隐藏着我一个小小的私心,就是希望老天爷在悄无声息中把老爸遗忘了,这样就可以让老爸长长久久地与我们生活下去了。或许是老天爷看出了我的私心,抑或是老爸的使命已经完成,他竟猝不及防地离开了我们。于我而言,这无疑是件沉痛的事情,可于他而言,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人间,何尝不是件功德圆满的事情呢?相信老爸不会忘记我们的约定,下辈子我们还要做父女。
昨天带娃在前门大栅栏一带逛吃,卤煮、豆汁儿、焦圈儿、炒肝儿、包子、爆肚儿等等地道的老北京小吃都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虽然我的童年时期物质条件匮乏,但那时的很多人和事却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总是那么甜,让人会心一笑。正因为老爸,我爱上了老北京传统小吃。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打心眼里感谢他,因为他是我吃货道路上的启蒙老师。自打我能坐上那辆28凤凰自行车的二等儿加座开始,他就经常带着我走街串巷觅吃食儿,过嘴瘾。豆汁儿的酸爽配上焦圈儿的酥脆简直妙不可言,捧着大海碗趁着热乎劲儿,沿着碗边儿转着圈吸溜儿,时不时再就上一筷子咸菜丝儿,嘎巴咬一口焦圈儿,喝得四脖子汗流,鼻涕哈拉,一碗下肚顿感此生足矣,夫复何求?我的小学旁边有家炒肝铺子,那里也是我和老爸经常出没的地方。那会儿的炒肝儿里硬货少得可怜,我总是留到最后再吃,边吃还边念叨:希望下次卖炒肝儿的大师傅手别抖,一勺子下去能多来点儿硬货。老爸一边把他碗里的硬货挑给我,还说他不爱吃这些下水,吃多了胆固醇高。那时的我不明白何为胆固醇,现在想想,原来这里饱含着老爸的爱。法华寺街口有家合作社,里面常年弥漫着白酒和肉肠混合的香味。说是肉肠,其实就是淀粉做的,但那味道就是勾人,让人味蕾大开,食指大动。筷子碰到垫肉肠的马粪纸发出的窸窣声,叔叔大爷们咂吧酒后满足的叹息声,市井味儿京片子家长里短儿的喧哗声,售货员热忱地招呼吆喝声,倒酒时酒碰到杯子的哗哗声,爷们儿吃美了吧唧嘴声……这些声音混合成一首京味儿十足的交响曲,时常萦绕在我脑海里。虽然已记不清那时我几岁,但那味儿、那声儿、那景儿却深深在我心里烙下了印记,抹不掉、挥不去。
劝业场的爆肚儿也是我的心头好,肚仁儿、百叶的脆嫩混合着葱花、香菜和芝麻酱的鲜香顺滑,一口咬下,无处安放的心瞬间踏实下来,舒坦啊!长大以后,我经常带着老爸寻觅京城各种靠谱的爆肚儿店,过嘴瘾的同时还不忘对各家店铺的手艺菜品评头论足一番。学生时代虽然过得清苦,但也不乏一些小确幸。小区门口的路边摊是我每天晚自习回家后的快乐源泉。老爸总会陪我在那里大快朵颐,好像唯有吃能消除我一天学习的劳累。吃一碗馄饨挑子的馄饨,虽然只有筷子头大小的一丁点儿馅儿,但吃着怎一个美字说得清。撸羊肉串是我和老爸共同的爱好,一直延续到现在。羊肉和孜然擦出的火花极具杀伤力,每人20串起步都是小意思,每个肉串上的肥肉块儿可谓点睛之笔,腻在嘴里,脸上却写着大大的满足。荞麦做的扒糕,亦我所爱也。蒜泥、芝麻酱、陈醋、香油是扒糕的绝配,一样也不能少。盛扒糕的器皿是小瓷盘儿,牙签是吃扒糕的工具,插着一小块一小块品尝,这味道好像有勾人魂魄的功效,常常让我起于一盘,止于四盘。那时的我从不担心会吃胖,减肥这个词好像还没有写进字典里,那时的我从来都是简单又满足,每天的那份满足都源于老爸的陪伴,源于我们在吃上的共同追求。
纵览我对于老北京小吃的热爱,都深深烙着老爸的印记。我从这些吃食儿中品出了人生百味,更感受到了一份溢于言表的爱。老爸已融进了这些老北京小吃中,幻化成一份精神财富,将在以后的日子里陪伴着我走过无数春秋冬夏。(王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