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和爱奇艺联合主办的“纪录片传播如何最大化”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局、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新媒体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相聚一起,以《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为例,就“小众”题材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及国际传播可能与路径进行了探讨。
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捷分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在央视、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取得的不俗表现。他表示,“中国人是最懂植物的,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次认识和了解身边的植物的机会,让我们知道了,这些植物是怎样影响世界的”。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撬动中国人对植物的思考。”《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总导演李成才现场介绍了该片创作的初衷和价值,并分享了团队与这些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之间的故事。“植物对中国文字、中华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的文字大多与植物有关:草字头、竹字头、禾木旁、米字旁等,而这些文字组成了我们的文明。”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灵感来源于法国伟大思想启蒙家卢梭的一部著作——《植物学通信》。整部纪录片围绕“生命,科学,审美,文明,哲学”五个关键词展开。而影片的最终落点并非花草,而是生命。立足于中国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广阔视野下,“为植物礼赞,为生命颂歌”。在李成才看来,每一株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不会说话的生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无限的价值。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总导演周叶则从该片的宣发工作层面介绍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播出前后在各新媒体平台端的影响。通过微信、微博及短视频等社交媒体上相关的话题、影片衍生视频的发酵和爱奇艺的播出,该片得到广泛传播,收获了众多年轻受众的关注。
“有情怀、有文化的产品才会是真正的好产品,具有文化内涵的才算精品。”北京市广电局新闻宣传处处长王亦君表示,为纪录片搭建多媒体宣推平台,致力于解决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问题是政府部门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电视》执行主编李跃森提出,扩大纪录片传播力主要聚焦在改善内容和传播方式两方面——就传播方式而言,要增加纪录片的话题性和互动性,利用好专家、学者和问答平台拓展作品的影响力,以小程序、表情包等形式促进节目内容的个性化传播;就传播内容而言,不仅要提升受众到达率还要转变话语方式来提高亲切感。
爱奇艺纪录片中心总监宁玉琪介绍,在《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部纪录片的推广中,爱奇艺前期预热采用72小时首页焦点图,注重排期和短视频传播效果,调动观众的互动性,后期运营将于元旦前借用合家欢进行二次传播,并与百度合作编辑747个词条来解释纪录片,增强观众对纪录片的理解。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刘洁教授指出,在进行宣推工作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重大性、新近性、关联度、奇特性和趣味性这五个原则。同时还要明确,理论研究和实际创作是两条相互呼应的轨道,只有轨道通畅了作品这辆大车才能顺利运行。
“要十分注重移动端尤其是短视频的传播,要让受众能感受到团队的用心、用情、用力。”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公厅主任张宝库说。
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梁红谈到,当今的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是不断递减的,实现传播的最大化,需要注重作品的二次传播。“在二次传播中要不断地对其内容、时长和产品进行优化,例如精简内容、缩短时长、制作纪录电影,先实现价值最大化,才能最终实现传播的最大化。”
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把握宣传的重点,宣传内容要有针对性。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同时提到,纪录片在二次传播中还要关注再传播中的个体,借助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人,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增大宣传的覆盖面,从而实现传播的最大化。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影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副秘书长汤文靖表示,要认识当今时代的传播新特点,万物皆媒的时代,受众拥有了更开放、自由的表达空间。因此,传播应以受众为中心,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定制不同的传播方案。
“要实现传播的最大化,应该深入分析上一步宣发的各个环节。”北京三多堂董事长高晓蒙进一步解释,首先分析哪些宣发环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分析在上一步的宣发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为纪录片的二次传播制定更有效的宣发方案。
据悉,未来,围绕“植物”这一话题,《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主创团队还将继续推出《影响中国的世界植物》《种子》《拯救濒危植物》等作品,从“植物”的生命故事发散开来,从多元视角去传播植物文化。(张余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