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诸葛建国
“金智英”正在成为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符号。
2016年秋天,韩国作家赵南柱完成了一本名叫《82年生的金智英》的小说;2017年,小说出版后引起女性广泛共鸣,在韩国累计销售量超过100万册;2018年,同名电影立项;2019年10月23日,电影上映,再次引发激烈讨论。
《82年生的金智英》电影海报
金智英是谁?一个30多岁的韩国普通女性,出生在既不富有也不算拮据的普通家庭,上有姐姐,下有弟弟,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用纪录片式的平实语言,介绍了金智英从幼年、读书到工作再到结婚,因为性别遭遇的种种不公平对待。
在家里面,金智英永远被忽视,不能和弟弟抢东西,偷吃一口奶粉都会被奶奶狠拍背。到了学校,只对女生着装作死板要求;金智英被同桌欺负,老师却开玩笑说“他是喜欢你才欺负你”;上补习班被陌生人跟踪,父亲反而批评她穿着不端正。进入职场,都是新人,只有女性默认要端茶倒水;因为不需要考虑家庭育儿负担,男性晋升永远比女性快;被偷拍的女性报了警,接受调查的男同事丝毫不觉得浏览、传播照片是助长犯罪,只认为受害者提出道歉的要求是要“把他们逼上绝路”。因为生育回到家庭,默认没有孩子的冠姓权,做家务不被认可,孩子不吵闹的空隙坐在公园喝杯1500韩元(约合人民币9元)的咖啡,都会被叫“妈虫”(韩国网络流行语,暗讽有小孩的母亲整日无所事事,过着靠老公养的生活)。
金智英带着女儿买咖啡,被上班族嘲笑“妈虫”
普通的金智英只有一点不普通,那就是她会偶尔“变”成另一个人,有时是还在世的人,有时是已过世的人,但她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她周围的女人。她并不是在模仿,而是从思想到说话的口吻,完完全全成为了那个人。只有在这样的短暂时刻,金智英才能说出憋在心里不敢说的话。产后恢复时,借着大学登山社学姐车胜莲之口告诉丈夫,“智英最近有些心力交瘁”;过节必须去丈夫家,被要求做很多事,以母亲吴美淑的口吻发难,“只有你们家人团聚很重要吗……也让我们的女儿回家吧!”
或许有人会认为,金智英这一角色集合了太多悲剧因素,但事实上,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东亚国家中有无数的“金智英”。发生在金智英身上的事,揭示了东亚女性面临的普遍困境——重男轻女、就业歧视、婚姻和生育压力。
金智英
12月17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本年度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报告从政治、经济、教育、健康四个领域出发,调查世界各国的男女平等情况。结果显示,153个国家中男女最平等的国家是冰岛,和往年一样前北欧国家占据前几名。亚洲方面,中国106名,韩国108名,日本121名。
小说已经回避了许多矛盾,毕竟金智英有爱她的母亲,护着她的姐姐,在韩国社会还算体贴的丈夫。饶是这样,她还是“疯”了。
除了叙述方式从人物成长改成插叙回忆,电影依然以金智英为第一视角和绝对主角,重现小说中的大部分代表性片段,描述那些让人绝望的女性日常。
金智英对自己的不断否定
有一处最能体现女性代际相传的无解困境。因为找不到保姆带孩子,无法出门工作,又得知自己生病的事情,金智英崩溃了。婆婆打电话给吴美淑指责“你女儿要毁了我儿子的大好前途”,吴美淑放下店里的活儿赶过来,握着女儿的手说马上就搬过来照顾孩子,让她安心上班。
吴美淑的人生,过得比女儿更坎坷:想成为一名老师,却只能早早辍学打工供哥哥们上学;结婚后成为家庭主妇,生育三个孩子;伺候一家人的吃穿,被婆婆刁难,尽力保护两个女儿。
在吴美淑准备离开时,原本沉默的金智英突然变成了外婆,和母亲进行了一次跨越三代人的对话。外婆知道母亲的辛苦和怨恨,但是无能为力;母亲知道金智英的挣扎,想要帮她;金智英深陷困顿,却站在外婆的角度跟母亲说了一句迟到的“对不起”,并拒绝将养育女儿的压力再加诸于被原生家庭和孩子“吸血”一辈子的母亲身上。
金智英变成外婆,和母亲对话
这段剧情,将几代人思想进步与社会环境迟滞发展的矛盾压缩到一个场景里,让年轻女性将心比心地去体会舆论中沉默的上一代人的感受,具有巨大的共情效应,堪称催泪炸弹。
不过相比原著,电影进行了几处“微妙”的调整:大幅度美化金智英周围男性尤其是丈夫的人设;完全修改结局的走向。
电影中,自私的奶奶依然自私,刻薄的婆婆依然刻薄,但重男轻女的父亲却会反思自己的问题了,被偏爱的弟弟也能理解姐姐的执念了。而郑代贤更是不再冷漠旁观,在父母面前护着疲惫、生病的妻子,不和其他猥琐的同事一起观看、传阅偷拍照,理解金智英想要回去工作的愿望,主动提出自己休育儿假照顾孩子……完美地一如韩国偶像剧中温柔体贴的男二号,虽然这些举动并没有卸下妻子身上的一点重担,却赢得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看似体贴的丈夫,也将看孩子当成一种休息
与观影过程中如影随形的窒息感相对应的,是梦幻的肥皂泡般的结局:郑代贤请了育儿假,金智英得以安心工作。至于前面婆婆的阻挠、难以平衡的家庭收支、职场上的歧视等问题,统统不再交代是如何解决的,总之,温情就对了。
原著小说的结局是什么呢?治疗心理问题的男医生听了金智英的叙述,感慨自己太太的辛苦。金智英离开后,担心先兆流产的怀孕女同事来辞职,他立刻从悲悯的情绪中脱离出来,站在诊所的立场上做决定:下一个人一定要找未婚单身的才行。
这无疑也契合了前一句话,“无论是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带来这些困扰。”
小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心理治疗后金智英仍然未能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如果她不再分裂出多重人格,压抑在心里的话又该通过何种方式排解?从这个角度想,治疗对于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来说,对于身处“温和绝望”的金智英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显得十分耐人寻味。
《82年生的金智英》小说封面
两相对比,哪一个结局更真实,更能揭示现实的困境,更具有警示意义,不言而喻。当然,电影有一定的积极性——让更多人看见了“金智英”,只是观照一下满目疮痍的现实,这把剑本应该更锋利。
《82年生的金智英》的扉页上,赵南柱写下了一句话,“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像书中抓住变态男的女同学、抗议登山社只能男性竞选社长的学姐、揭发偷拍的女同事一样,勇敢地站出来,不要成为在沉默中绝望的金智英。(诸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