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易新农:东西方文学中追寻主题比较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易新农:东西方文学中追寻主题比较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1-19 17: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语:

  2021年1月8日,是易新农教授90寿诞。1月6日,易教授做客中山大学中文系“致敬荣休讲坛”,发表题为《东西方文学追寻主题比较》的演讲,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风采不逊当年。

  易新农教授1932年1月8日出生于湖南湘乡,196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之后留校任教,迄今已逾60载。其学术专长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著有《外国文学(西方部分)》、《东方文学史》(合著)、《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合著)、《容庚传》、《叶启芳传》、《近代藏书家王礼培》等。

  易教授此次演讲,探寻东西方文学追寻主题,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畴,也是对以往学术成果的总结与延续。他希望使听众领略古代英雄史诗的悲壮色彩,感受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荒诞不经,体会东西方文学作品中不一样的表述手法,从而增加对文学的兴趣,甚至激发文学研究的热情。

  现将《东西方文学追寻主题比较》演讲提纲刊发于此,以飨读者,并为易教授90华诞志贺。

易新农:东西方文学中追寻主题比较

  追寻,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底蕴,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追寻精神是一种创造性力量,是推动社会生活发展、推动历史进步和人之上升的动力(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人之上升》)。人在现实中追求丰功伟绩的精神活动,包括科学实验、探险、文学艺术创作乃至宗教探索都来自追寻意识。

  追寻,指人对理想、对某一神圣目的或崇高价值观的追寻。人们不畏人生征途的艰难险阻,一心朝着那神圣目的,那不可取代的价值观苦苦追寻,奋力进取。或跨越滔滔海洋远寻,或踏遍茫茫大地追求,或在心路上经历艰难曲折的历程,贯穿着对理想、神圣目的、崇高价值观的追寻。古希腊神庙中铭文“认识自我”,表达了人与生俱来的内在需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即隐含着潜在的追寻意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但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怀着主观精神去寻求自我价值,在有限生命中实现有价值的现实人生。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言:“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英国诗人雪莱:“哦,世界!哦,生命!哦,时间!”(《哀歌》)。艾略特:“所有时光皆为永恒之现在,所有时光亦弃我不可追。”(《焚毁的诺顿》之《四个四重奏》)。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我看着自身不断的流走,没有一刻我不看着自己时时刻刻被吞没。”但他们都怀着强烈的自强不息精神去寻求人生的价值。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孔子周游列国,寻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唐玄奘孤身西行五万里,去印度取真经;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远航,周游世界五年,收集生物标本,创立“进化论”学说。美国先民乘“五月花”号跨越大洋抵达北美,创立一个暂新的国家,这是集体的追寻。以上所述,处处显示了人与生俱来的强烈追寻精神。

  人类追寻精神深刻地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从事创造性劳动。人们感到需要英雄人物,要创造丰功伟绩。但在客观世界中,这种创造性活动常常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达到理想目的,何况生命有限,人自身又有其局限性,客观世界非自身所能左右,于是人类转向精神寻求,形成以追寻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古今中外,体现追寻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在此列举几部东西方名著略作述说。

  上古时代,许多民族都有英雄史诗。这些史诗大都抒写英雄诞生、爱恋、历险、受难、死亡、复活,其追寻主题主要以追寻个人荣名为主调。追寻者多是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他们追寻征途的艰难险阻主要来自险恶的自然环境,或是敌对的妖魔之类。

  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前16世纪—前10世纪,四千多年前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至巴比伦王国时期用文字记录下来)。诗中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一个非凡的英雄,他同挚友恩启都诛杀雪杉之妖芬巴比,铲除了为害人民的天牛;他拒绝轻薄女神伊什妲尔的诱惑,又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去探求死和永生的奥秘,最后得到永生之草却被蛇偷吃。他的探寻虽未成功,但他那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古希腊荷马史诗(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伊利昂纪》、《奥德修纪》同样抒写了两史诗主人公阿戏留、奥德修建功立业的艰险征战历程。不论是阿戏留的勇猛参战,还是奥德修不屈不挠的海上历险,都是为了赢得生前死后名。《伊利昂纪》深情地赞叹人的生存如西风落叶与春风新绿相交替,生命短暂,战争无情,人不能与天地同存,人应当做的就是勇敢进取,使有限的人生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过和平生活而长寿,或者上战场赢得光荣则早死,阿戏留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一种。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伊利昂纪》结尾至为感人:阿戏留和特洛伊老王本为宿敌,他们都痛哭彼此所遭惨事,一个痛哭儿子,一个哀悼亡父和亡友。阿戏留握着老王的手,把他扶起来,看着他灰白的头发,心中引起怜悯之情。此前,赫克托耳与妻子安德洛玛开凄楚别离一段同样深刻感人,《伊利昂纪》因此超出一般英雄史诗,显示出深刻的人情味,达到一种崇高的悲剧性的美,一种深刻的人性美。奥德修参加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归途中在海上飘流十年,他克服重重险阻,决心舍弃仙女吕普索的爱恋,终于回到家乡,重登王位。

  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为诗人维吉尔所作,抒写罗马祖先埃涅阿斯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特洛伊城破后,王子埃涅阿斯在神的指示下,率从人逃离故园,在海上飘流七年,又舍弃迦太基女王狄多的爱恋,到意大利重建邦国,亦是一部以追寻为主题的史诗。

  这些史诗都侧重英雄的“历险”和强调个人荣名或现世功利追求。另一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同样叙写英雄人物罗摩诞生、爱恋、历险、受难、死亡、复活过程,但侧重抒写其“受难”的一生。他先是无辜地遭受流放之苦,由一个安享荣华的王子,一变而成为着树皮衣采野果为生的野人。接着父亲十车王遽然去世,父子生离竟成永别。后来妻子悉多被罗刹王罗波那劫去,长久地忍受夫妻分离之苦。在攻打楞伽城的战斗中,他又身负重伤,一度僵卧沙场,幸得神猴哈努曼采回仙草才被救活。最后依靠梵天法宝才得以战胜罗波那。史诗以罗摩升入天国结束。

  《罗摩衍那》之所以侧重抒写罗摩“受难”的一生,与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

  荷马史诗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P22),从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看,古代氏族制度还很活跃,虽然史诗从流传到定型的过程中已渗进符合贵族口味的思想意识,但主要精神面貌仍呈现出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和乐观气氛。《罗摩衍那》也曾经长期口头流传,带有神话时代的历史痕迹,但它定型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左右,其主要思想意识与远古社会已有不同。“吠陀早期那种无忧无虑、喧闹快活的乐观主义正让位给悲观主义,意气消沉,听从摆布的时代,社会已经没有灵活变通、无拘无束的性质,而且愈来愈严格地按职能特权区分成不同阶层。”(《世界文明史》,【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一卷P155)。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给文学以深刻影响。“吠陀文学,至少就它的早期来说,还具有乐观的精神,而梵语诗歌却充满了厌世情绪,这是由于在这个时候人们普遍接受了轮回学说。”(《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P522)。《罗摩衍那》自始至终反复强调尊奉达磨、躬行达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印度的精神文化观念中,“达磨”是行为最高准则,是社会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达磨”的主要含义是法律、伦理道德,“法”作为国家社会的结构秩序,也是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区别崇高与卑劣、伟大与渺小、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英雄与魔鬼的标准。史诗侧重写罗摩的“受难”正是他维护达磨、躬行达磨的最好考验。罗摩“受难”愈深,尊行达磨就愈彻底,维护愈坚诀,就愈见其人格的光辉。他的“受难”正是带有这样一种殉道者的精神。正史诗产生的民族文化土壤有异,因而导致其主人公追寻的意向有别。

  中国最早以追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应是屈原的《离骚》。此诗用他的理想、受难、激情以至整个生命铸成,表达了他推行美政的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样是一曲充满追寻精神的颂歌。屈原以雷神为使者,凤凰驮其飞翔周游太空,上天下地寻求,向着理想的美与善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满腔悲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未悔态度。因反复追寻不成,理想失落,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理想。一般说来,中国文化属“政治—伦理型”,其主体内容和核心哲学都受制于政治。中国政治文化中“忠”的政治原则具有深远心理影响,屈原始终心系楚怀王,不忘楚国,真挚地表达了忠诚的思想观念,他的追寻带有鲜明的政治文化烙印。

  从中世纪起,基督教作为一种全民信仰主宰了欧洲,垄断了整个欧洲的精神文化。欧洲人不再像古希腊人一样,迷醉于神人同乐之中,而是有了赎罪意识,追求来世与天国,探讨人的灵魂归宿。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勃发,带来了人对理性的肯定和提倡,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与思考。基督教指引人追求天国,人文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生活,不过两者在强调人的心灵探索上似乎对立又统一。特别是宗教改革运动打碎了天主教的桎梏,人的个性获得肯定和解放。从中世纪起到现代,西方文学中追寻主题以追求真理、追寻人生真谛、追寻灵魂的归宿为主旨。追寻者是普通的人,英雄色彩淡薄了,他们在追寻征途上的阻力主要来自人间,来自社会,还来自自身。

  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其诗作《神曲》通过幻游表达了追寻主题,即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克服自身的迷惘和错误,经过苦难和考验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神曲》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文化色彩,它以基智教神学为最高指导思想,去寻找意大利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去寻找个人灵魂的归宿地。但同时,《神曲》已有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向天堂的追寻不需要通过天主教的指引,而是以象征哲学和理性的维吉尔为导师和引路人。诗中保罗和弗兰采斯加自述恋爱情景时,但丁深表同情并因而晕倒,表达了反对禁欲的人文主义思想。诗中并借奥德修斯之口发出“人不能像走兽一般活着,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的呼声,标志着从中世纪神学禁锢下人的觉醒,反映了作为觉醒了人的追寻。

  法国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以人文主义思想处理了追寻主题。作品通过卡冈都亚父子的生活经历,尽情地揭露和嘲笑了反动封建统治和黑暗的天主教会,以及它的意识形态——宗教迷信、经院哲学等,同时表达了作者反对掠夺战争,反对禁欲主义,渴望知识、追求知识的人文主义思想。又以庞大固埃在巴汝奇和约翰修士的陪同下,远渡重洋,寻找“神瓶”,表达了追寻主旨。他们漂洋过海,一路上阅尽人间罪恶,终于找到象征智慧源泉的神瓶,得到这样的启示:“喝呀!”据法国作家法朗士的解释:“请你们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巨人传》译者序,成钰亭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同样是一部隐含追寻主题的杰作。作品通过堂吉诃德的游历,广泛反映了16、17世纪之交西班牙社会的黑暗与不平。但在此表层结构下,表达了堂吉诃德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坚持不懈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此即隐藏在作品深处的追寻主题。堂吉诃德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对弱小者的同情,对爱情的坚贞,都令人钦佩。表面看来他是个疯子,实际上是智者和勇士。他越疯癫,越遭大难,优秀品德越鲜明,不屈不挠的追寻精神越具有强烈激励作用。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评论:“在一切著名的欧洲文学中,像这样把严肃与滑稽、悲剧与喜剧、生活中的庸俗糟粕与伟大美丽交融在一起的例子……只能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里找到。”又特别评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到19世纪,我们看到了最为深刻体现追寻主题的作品,就是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一生不断行动,不断追求,总是不满足已达到的成就,一个追寻刚完成又开始新的追寻。从追求知识到追求爱,追求美,追求事业,孜孜不倦,不屈不挠,苦苦探索人生真谛,因而得以突破个人小天地,走向全人类大世界,终于找到“智慧”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与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的生活的享受。”在创造新乐土的事业中他得到满足而死去,天使把他带归天国,至尊的“光明圣母”和恋人甘泪卿出来迎接他。全诗以“永恒的女性,我们跟你走”作结。顺便说一句,西方文学中男主人公经历一生追求到达天国或者回归,都有圣母或者女性恋人来迎接他。《神曲》中引导但丁到达天堂的是贝雅特丽齐,《浮士德》中的光明圣母和甘泪卿,甚至易卜生《彼尔•英特》中浪子彼尔最后回家,等待他的是索尔维格。这应与基督教文化中“圣母崇拜”有关。

  歌德曾经指出:“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帝永恒之爱的拯救。”浮土德追寻的前提是与魔鬼靡非斯特订约,这一方面表明人有自我完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不应该回避“恶”,而应主动接受挑战,不断与之斗争,从而战胜它。浮士德的追寻体现了最为积极的人生观和深刻的辩证思想,从而深刻地发展了追寻主题的哲理内涵。

  神与魔乃至人与魔是神话中的原型形象,体现了光明与黑暗是世界不可分离、相互补充的组成部分。这一世界性宗教主题,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学中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美与丑的古老母题。浮士德经历靡非斯特的诱惑,与吉尔伽美什与芬巴比、天牛的斗争,罗摩与罗波那的斗争,都同样促成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也正是通过唐僧四众特别是孙悟空西天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与各种妖魔不断斗争,经历长期的心灵修练,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自身得以成佛,亦是一部体现追寻主旨的名著。只不过中国文化中强烈的政治内涵,使本书脱离不了政治化影响。作品中佛、道、神仙均服务于玉皇大帝,即政治化的鲜明表现。

  在北美,马克•吐温的《哈利贝克•费恩历险记》以主人公哈克的河上飘流表达了追寻主题。在广阔的密西西比河上,飘流着一只木筏,上面坐着两个逃亡者——离家出走的白人孩子哈克和从主人家逃出来的黑人吉姆。他们是逃亡者,又是追寻者。他们顺流而下去追寻自由。他们在飘流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者以此展开对19世纪美国现实生活的揭露与批判。但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是哈克帮助吉姆挣脱奴隶锁链,也使自己摆脱令人厌烦的“文明”生活,追求自由生活。这共同的信念,把不同肤色的一大一小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内在追求自由的思想统摄全书,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追寻主旨。

  现当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起。这一文学思潮尽管以反传统为宗旨,但追寻主题并未被抛弃。只是由于现代工业文明使人受到物质的统治和压力,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传统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上帝灭亡了,理性崇拜动摇了,幻灭感和悲观情绪笼罩现代西方人的心灵。文学追寻主题变形了,表现为对失落的自我追寻以及这种追寻的失败。卡夫卡《城堡》中主人公K要进城堡,虽然近在咫尺,却怎么也进不去。它反映了人的困境,及这种困境的无法摆脱。作品并无追寻的情节线索,只是以主人公K的困惑情境曲折地体现出某种追寻。英国诗人奥登说,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写出“现代人的困感”(《审判》译序,钱满素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以两个流浪汉无奈地等待戈多,始终不见,而仍等待的情境,表达现代西方人虽是明知无望而仍坚持不懈的寻求,虽无望而仍希望的困惑情境,也就是追寻不得而仍坚持追寻。但仍有表现积极追寻的作品。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在茫茫大海中捕鱼,最后虽然失败了,肉体被打垮了,但在精神上取得了伟大胜利。“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追寻主题文学作品都具有悲剧审美深度,即崇高感,这是它的美学特征。从美学角度看,凡具有崇高特性的对象,一般总具有艰苦斗争的烙印,伴随着追寻的总是艰苦的斗争,总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追寻主题文学所表达的正是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尊重,此类文学作品因此别具一种崇高感。这种崇高感来自追寻者的奋力进取精神与强大道德力量。无论是东西方古代史诗,还是中世纪以至近现代以追寻为主题的作品,书中主人公都具有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精神力量,都令人油然而生敬仰之心。他们的追寻多以悲剧告终,但在精神上胜利了。席勒说过:“崇高感是一种混杂的情感,是由痛苦与快活混合而成的。”(席勒《审美书简》,冯至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P159)古罗马郎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更指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西方文论选》上卷,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P125)都足证追寻主题文学所具有的崇高感。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