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雕塑里的中国,行进中的中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雕塑里的中国,行进中的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2021-06-30 09: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戴华刚

  没有先烈的牺牲与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是怎样一种力量主导着这一巨变?透过国家博物馆“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或可窥见从曾经苦难走向当前坦途的历程。近百件雕塑作品,细致刻画了旧中国人民的深重磨难,生动描绘了新时代的崭新面貌,人民共享小康的幸福生活。

  四川美院群雕《乡里乡亲》

  “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创作感人的内因。展厅里,《轰炸》《农工之家》《农奴斗争盼解放》等中国现代雕塑同样承载了这种情怀与理念。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时身处法国的滑田友从报纸上看到上海、南京沦陷,愤懑之情促使他创作了雕塑《轰炸》石膏稿,塑造出一位中国母亲在危难时刻用生命保护孩子的形象。期间德军占领了巴黎,滑田友把《轰炸》原稿藏在煤堆里得以保全,直到1946年才完成铸铜作品。这立刻引起了刚刚饱受战争创伤的法国人民的共鸣,在巴黎产生了轰动效应,为此法国教育部收购了这件作品,珍藏于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

  《农奴斗争盼解放》是群雕作品《农奴愤》第四部分。整组群雕综合多种艺术媒介,塑造出西藏人民翻身做主、创造历史的时代形象,其背后还隐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作历程。当时接受创作任务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创作团队,此前已整整10年没有从事雕塑创作实践,这次任务激发起这些雕塑家们的创作激情。他们远赴青藏高原写生采风,终于在1975年9月完成了群雕创作。后来在给群雕定名时,一首民歌《农奴恨》给了大家启发,有人建议定名为《农奴苦》,但“苦”字缺乏反抗斗争的象征意义,“恨”则缺乏主动性,后来讨论结果是“愤”字,它承载着从“受苦”走向“复仇”的递进,从隐忍走向行动。

  即便在艰苦岁月里,也不乏对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和孜孜追求。与《轰炸》反映战争灾难迥然不同,作品《农工之家》折射出从鲜血里萌发出了“苦难之花”。刘开渠1945年的这件作品,塑造了典型的中国农民与工人形象,展现了田园间男耕女织的美丽场景。从技术层面来看,作品利用高浮雕——中浮雕——浅浮雕三个层次的塑造展开叙事,再现中国工农阶层劳动的现实场景,充分体现“艺术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观。

  刘开渠曾多次回忆《农工之家》的创作来源:“常看到人们充满希望的春种,满心快乐的秋收,农闲时又紧张愉快地做木工、漆家具建设自己的生活。一天,我坐在屋前,看到孩子们在女主人的带领下,又说又笑地喂猪喂羊的情景,忽然感到这是多么动人啊!要是做成雕塑,把这种情景永远凝固于泥塑之中,该多好啊!”《农工之家》显然传递出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以雕塑塑造农工形象,开创了中国雕塑史先河。

  跟先辈雕塑家塑造的农民形象相比,作品《5G时代》明显更具当下生活气息,雕塑上石磙、半头砖、尖脚老太太、家猫、旱烟袋、拐杖……浓浓亲情、浓浓乡土情怀扑面而来,老太太左臂扬起,手举一只精致手机似乎在自拍,春风般的笑容绽放在她的脸庞。农民形象与新科技相结合,更突显新时代的农村新风貌。

  群雕《生活如歌》《岁月静好》《过年》则用平视的视角,刻画了普罗民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购房买车的消费生活、爷孙用手机合影、欢天喜地过大年的美好生活场景,歌颂幸福快乐的各类日常形态,彰显安居乐业、击壤而歌的和平盛世。这让人联想起坐落在深圳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展现深圳不同职业背景的普通人一天的活动状态,如联系客户的保险从业员、工作中的设计师、清洁阿姨、路上的中学生等,形成了作品、现代社会、民众三者间的沟通互动,让大型公共艺术创作融入大众生活。

  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体育竞技状态也是现代雕塑所关注、所刻画的新对象。田金铎《走向世界》塑造一个健美女运动员在快速竞走的瞬间,有意把底座处理成圆环状,既暗示竞走姑娘步履的轻灵快捷,又象征着中国在奥运赛场上“零的突破”;黎明的《崛起》为国际奥委会所珍藏,其灵感来源于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巅峰会师”。1985年5月,中国、日本、尼泊尔登山队联合攀登世界最高峰,首次实现了人类“南上北下,北上南下”双跨会师峰顶的梦想。

  这些天,中国国际空间站正沿地球轨道运行,三位中国宇航员在天和核心舱有条不紊开展工作。展厅作品《逐梦》《梦想启航》均塑造了中国宇航员形象。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飞天梦圆,他们承载了国人太多期待。

  一展观百年。真可谓,雕塑里的中国,行进中的中国。(戴华刚)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