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7月11日,建党百周年献礼影片《红船》首映礼在北京大学举办。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等电影学者和党史专家出席。会上,《红船》主创团队与专家学者在对话交流中重温党史,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和伟大征程。
与会现场
电影《红船》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红船精神”为纲,艺术化地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命运与前途的求索,并以青年毛泽东的视角和思想成长为主线,用全新的影像风格和镜头语言还原百年大党的历史原点,揭示流淌在共产党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会议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陈旭光主持。他认为,《红船》属于一种“成长电影”叙事类型,以毛泽东的“自知”叙事视角,将个体成长过程中有关“寻找”的主题贯穿其中,洋溢着历史的激情和诗意。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电影聚焦人物形象且进行了大胆虚构,写意抒情与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在同题材电影中“差异性”突出。
北大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唐金楠致辞时指出,《红船》的展现视角和创作手法体现了对“人”的回归,生动鲜活地诠释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奋斗历程中凝结的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和北大红楼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有责任从理论、历史研究上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并运用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将电影传达的精神与力量延续下去。”
张德祥结合近期相近题材的电影谈了《红船》在表现题材方面的创新。他指出,《红船》以单个人物介入整体事件的表达,独到地传达出毛泽东的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今后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有着启发意义。
张卫总结了电影的四个特点:客观真实,对于有历史争议的人物也能够客观的表现;宏观地表现了思想纷杂的历史状况下寻找道路的历史过程,解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谍战类型波澜起伏,会议的线索和抓捕的线索交织,将思想探讨融汇在动作之中;个性鲜明表演生动,塑造出平凡而又激情的革命者形象。
胡智锋总结了《红船》的四个着眼和四个体现:首先是着眼于青年领袖毛泽东,富有想象力的塑造一大前后的毛泽东形象,在同类电影中独树一帜。第二是着眼于成长,回望了毛泽东的成长过程中的挫败、困顿等动人点,具有强烈的励志感。第三是着眼于诗意的表达,使影片在纪实再现的基础上提升了诗意的格调和境界。第四是着眼于今天的价值,两个一百年交汇思考赋予了回望历史、珍惜当下的强大精神诉求。
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等众多专家学者从主题切入点、创新表现手法等角度对电影《红船》进行了全方位剖析。《红船》编剧黄亚洲表示,相比30年前的电影《开天辟地》“以史带人”的创作方式,《红船》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历史细节的把控。“历史的空白处需要大胆虚构,但一定要以敬畏历史为前提,要遵从历史的严肃性,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张宏做总结发言。他认为,电影《红船》以浓缩形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从北大红楼到红船精英知识分子探求救国真理的集中表现;也是从湖南到南湖,中国大地上救国实践活动的集中呈现;更是一群青年到一个政党、中国革命走向成熟的表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真正把“红船精神”用年轻化的手法呈现出来,以人带史,吸引年轻人走进电影院,领悟前辈意志,对党的第二个百年征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