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瓷感是画瓷创作的灵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瓷感是画瓷创作的灵魂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1-08-04 09: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陈琪

  瓷器创作是瓷器和绘画的融合、陶瓷工艺和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赋予瓷器艺术以光芒。历史上最早可见马家窑陶器、半坡彩陶纹样,又有唐三彩、磁州窑绘画等;我们现在见到的瓷器绘画主要是元青花,明清瓷器绘画更为普遍,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珠山八友”的出现,成为瓷器和绘画一个转折时期,也是瓷画合体的高峰代表时期。

瓷感是画瓷创作的灵魂

  荷风(釉里红) 陈琪

  瓷器生产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延用上千年的柴窑被气窑所替代;传统的手工技艺、手工作坊被流水线的技术工业化制作所代替;原本技艺传承、师傅教徒弟的传统技艺被多元的艺术形式所冲击,这也使现代瓷器艺术丰富多彩、空前发展。

  气窑烧制技术的兴起使得千年柴窑退出历史舞台,让城市烧制瓷器变为现实,如今城市里的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在家门口就可以创作瓷器,特别是上海,近20多年引进了一大批景德镇窑工开办气窑烧制的作坊,原来在宣纸上、油画布上、木板上作画的艺术家开始了瓷器创作,追求绘画艺术在瓷器上结合和尝试。

  近几年,瓷器创作也成为我艺术创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原先的画瓷、玩瓷,带点跟风、赶时髦,到现在的真正介入,真实地喜爱而执着地追求。我更喜欢去景德镇,御窑遗址、御窑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陶溪川现代陶瓷商街都深深吸引着我,给予我以创作的灵感,一件陶瓷精品的产生有着陶艺工人付出辛勤努力、有着千年的传承与创新,它是泥与火碰撞的艺术。

  艺术创作与瓷器创作也需要语言转换。从平面走向立体的书画,会碰到不同形状、器型、大小、方圆、高矮,那么如何在构图上形成从任何角度观看都是一幅比较完整的画面,是我在画瓷时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构图经营疏密的整体气息要相通,自己的绘画艺术语言要转化为瓷器语言,在瓷器创作中非常重要。有一次我在景德镇卢窑创作,一位老瓷器家评价我的作品有“瓷感”,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瓷感”这个词。近几年我也遇见过多次中国画家或油画家来到景德镇画瓷,仅仅使用画国画、油画的表现语言,画了一大堆,精品甚少,大多数成为一般的市场货,甚至很多成为废品,让人十分惋惜。

  瓷器创作语言的转化,我认为首先是对釉色、青花料的理解并熟练运用。宣纸上的浓淡、枯湿丰富敏感,特别是中国水墨画,一笔下去墨分五色,用笔要求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但在瓷器上颜色变化不要超过两个层次,层次多了就显示不出来,我国传统的青花瓷,基本上是一个层次,以平面连续纹样为主,用平面结构的构图形式来布局空间,使瓷器形式美、结构变化多,空间感也就多姿多彩。瓷器创作的用笔也不一样,特别是写书法,青花料厚薄掌握很重要,厚了会滞留毛笔,线条呆滞,太淡太薄,烧制出来就单薄了,甚至化为乌有。

  瓷器创作的吸引力在于未知。创作的过程要经高温烧制才能成为艺术品,青花、釉里红最为神奇,画上去的是灰色泥料,通过高温窑变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掌握好瓷器创作要了解其工艺特征,创作的过程始终不要忘记要把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瓷器工艺相结合。我的创作《栗》,源于家乡的山野板栗,孩提时看到板栗外壳满长着刺,不敢徒手去触碰,去年夏天为家乡创作《浦江两岸尽朝晖》,到山上写生时又见板栗熟时的情景,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当时随手折了几枝插于案头写生,后来我在创作这件瓷器时用自己的花鸟画语言,以线条平面构成方法,画面中所有叶子用同一厚度的青花料,每一片基本上一笔完成,保持青花的整体和滋润的程度,栗子外壳的刺用尖的刻刀刻出白线。栗子入瓷器在传统绘画中几乎没有前人技艺可以借鉴,全靠自己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结果烧制后,叶子发色厚重滋润,构图空间感和器形结合适度,达到了预期青花发色的艺术效果。

  瓷器的烧制有偶然性,只能是交给窑火和烧窑师父的技艺了。我认为青花瓷创作可知可控的程度在50%,但釉里红可知可控的程度更难,景德镇长期做瓷的师傅也是一生难得几件好的釉里红。而我对釉里红创作情有独钟,从第一次尝试就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反复多次的创作烧制实践,创作出一些釉里红作品。创作釉里红和青花相比尤其难以把握,创作中求粗不求细、求大概不求深入、求简洁不求繁复。作品《红寥》《荷香畅晨风》,构图采用360度通景方法,用大写意的表现形式,用笔更简单,作品出窑璀璨夺目,窑变釉里红红色上呈现出斑驳的翡翠绿,这种变幻莫测的效果用任何颜色都表现不出来,这也许是瓷器艺术的魅力所在。说来也奇怪,我对釉里红有一种独特的感觉,青花瓷创作有50 %的可知可控,釉里红的瓷器创作,我则有70 %的可知度,创作过程中我能感知烧制后釉里红的窑变艺术效果。

  瓷器创作单凭艺术积累还远远不够,还要发挥好瓷器的工艺特征,发挥好艺术家自身艺术语言。我国瓷器艺术博大精深,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大批艺术家投入陶瓷创作,这无疑对我国瓷器艺术的拓展会起到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为中国陶器艺术开创一个崭新的纪元。(陈琪)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灿烂的风和海》:城市空间的诗意重构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