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今生今世两手泥

来源:解放日报2021-10-15 09: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陈俊珺

  梁思成先生曾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57年前,一位名叫唐世储的四川青年来到上海,心甘情愿过着“两手泥”的日子,为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雕塑作品。

  近日,在“时代印痕——唐世储雕塑生涯六十年回顾展”举办之际,记者与唐世储先生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里聊起了他的雕塑梦。  

今生今世两手泥  

  唐世储在创作刘海粟雕像上海油画雕塑院提供  

  纪念碑情结

  1964年8月26日清晨,一艘江轮沐着晨曦,驶入了黄浦江。唐世储站在甲板上,看着一艘艘挂着各色旗帜的货轮从身边驶过,不远处的外滩建筑群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派金黄。22岁的他萌生了一个“上海梦”——有朝一日,自己做的雕塑能竖立在这座美丽的大城市。

  唐世储从小喜爱绘画,深受苏联艺术影响的他,曾经很想成为“中国的列维坦”。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后,他很快就爱上了这门艺术。有一年暑假,他随老师从重庆出发,沿成都、西安、咸阳、天水、洛阳、平遥、太原、大同抵达北京,在一路的寻访过程中,中国古代雕塑的精华尽收眼底,令他终身受益。

  “尽管雕塑与绘画有诸多相通之处,但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雕塑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纪念性,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唐世储告诉记者,早在求学时,他心中就有了一份浓厚的纪念碑情结。他深感创作纪念碑性质的雕塑作品是一个雕塑家应该做的事情,也是雕塑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好的渠道和载体。

  刚到上海时,唐世储被分配到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书,后来被调到上海市政府城市规划办公室(后改名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雕塑并不属于唐世储的本职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雕塑梦。1986年被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后,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艺术创作。

  1976年,唐世储受委托为上海宝山烈士陵园设计大型纪念性浮雕。为解放上海英勇牺牲的数千名烈士长眠于此。解放上海战役是典型的城堡攻坚战,也是渡江战役的延续,唐世储把这些特点巧妙地体现在浮雕的细节之中。“那是我第一次做大型纪念性雕塑。我想追求的是粗犷、简洁、有建筑感、有张力的风格。”这座宽20米,高2.5米的《战斗·胜利》就此奠定了唐世储纪念性雕塑的风格。

  1984年,唐世储为龙华烈士陵园创作的征稿方案《把牢底坐穿》,是一件极具内在张力和视觉震撼力的纪念性雕塑。唐世储采用深浮雕的形式,将革命者屈身于一个狭窄的空间中,连脖子也无法伸直,以此暗指革命者身陷囹圄。他吸收了西方现代雕塑相对比较简洁、注重结构和形式感的风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的革命者形象。

  如果说《把牢底坐穿》更多的是借助躯体的弯曲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那么,在创作于2000年的《龙潭三杰》中,三位人物就像是被囚禁在黑暗中,只露出三尊带着坚毅眼神向外张望的头像。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认为,与《把牢底坐穿》纯粹是基于艺术的想象不同,《龙潭三杰》是对于真实历史人物——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位中共中央情报人员的艺术性再创造。从这一真实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可以看到,雕塑家只有建立起对历史的真实感情,体悟历史,理解历史中的人物,才有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而非概念化的作品。

  塑出人生

  一座优秀的肖像雕塑,如同一个人的传记。

  唐世储与巴金先生是同乡,上中学时,他常常经过巴金的老宅。印象中,老宅门口有一扇常年紧闭的黑色大门和一对石狮子。巴金晚年在《随想录》中大声疾呼“讲真话”,唐世储读后肃然起敬,很想为巴金塑像。可是当时的巴金因为身体原因已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也不再接受拜访。恰好,唐世储的朋友为他提供了一套珍贵的巴金生活照,通过照片,唐世储反复揣摩巴老的神韵,完成了对巴金的致敬之作。

  这件《不说假话——向晚年巴金致敬》完成于1995年。唐世储有意识地将巴金的眼睛微微收拢眯起,若有所思地目视前方。为了让人们看清他那充满忧患意识又睿智深邃的目光,他对架在鼻梁上的眼镜采用了意象化的独特处理,只保留眼镜的主要框架和结构,而让镜片完全留白。嘴部的处理也很特别:巴老嘴巴微张,仿佛有话要讲,又仿佛正处于内省反思的状态中。唐世储力求通过这尊小小的雕像,浓缩和概括出巴金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看来,这件肖像雕塑仍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

  除了巴金,唐世储还为许多伟人、名人制作过雕塑,比如邓小平、朱德、宋庆龄、黄兴、陶行知、胡愈之、刘海粟、爱因斯坦等。他不仅为名人造像,也为普通人雕塑,还为文学中的人物造像。

  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的《孔乙己》,是唐世储雕塑的第一个文学人物。他塑造的孔乙己眼睛直直地向上盯着,眼神空洞,皱纹纵横深陷,带着一脸的惊愕和惶恐。此时的他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匍匐在地上爬向柜台,抬起头,用微弱的声音向柜台伙计讨要一碗酒。那微弱而又沙哑的声音,在唐世储心中仿佛是一声惊雷,他着力塑造的,就是孔乙己在开口那一瞬间的表情。为了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脸部,他还有意识地舍弃了孔乙己头像的背部,从而强烈、鲜明地揭示出孔乙己混沌、茫然、无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走出“创新焦虑”

  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唐世储创作了近100件肖像雕塑。“怎样才能雕出一个人的精气神?”记者问。“先要看骨相,还要细致观察对方的眼睛、眼窝、嘴唇、下巴……一个人脸上所有的细节都在说话。除了观察静态,还要掌握动态。要知道一个人的表情怎么变、动作怎么变,就需要懂一些解剖知识。”唐世储回答。

  在傅军看来,唐世储深入了解每一个对象的经历与心境,通过外形找到内心的痕迹,进而抓住人物本质的形象特征,最终展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他的雕塑常常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对孔乙己的同情,还是对巴金的敬重,抑或是对红军战士父亲的关切,都体现出他对于人的尊严、命运、价值的维护和追求,这是一种高尚的胸怀、素养和情趣,也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优秀作品的人文底色。”

  唐世储相信,只要观众欣赏,作品自然就会发光。“如果要问我60年前的雕塑家梦、57年前的上海梦算圆了吗,我想大概算是吧。”

  上海这座城市中的许多经典雕塑都出自唐世储的手:南浦大桥浦东段的不锈钢抽象雕塑《纽带》、黄兴公园里的《黄兴像》、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里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浦东张江的《爱因斯坦像》、刘海粟美术馆前的《刘海粟像》、上海电影博物馆门前的《影魂——谢晋》《赵丹与郑君里》等。

  有一次,唐世储出差去外地,火车上有一位军人问道:“你从事什么职业?看你的气质像个教授,但看你这双手又像个劳动人民。”唐世储笑了,“我就是个劳动人民。”他这双与泥巴打了快60年交道的手早已变得皮糙肉厚,指关节变形,甚至无法握拳了。

  如今,年近八旬的唐世储心中一直期待着雕塑艺术能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面对当下越来越多的抽象雕塑,他说:“我们这一代雕塑家注重塑形,用材料服务于造型,注重手头功夫。现在的雕塑家更注重抽象,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把形式美做到极致,这是一种进步。不过,艺术创作要避免陷入一种‘创新焦虑’。艺术需要创新,需要胆子壮、‘脸皮厚’,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就涉及艺术的本源、艺术与人的关系。”他始终相信,艺术是一种语言、是内心真诚的表达。(陈俊珺)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