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今生今世两手泥

来源:解放日报2021-10-15 09: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陈俊珺

  梁思成先生曾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57年前,一位名叫唐世储的四川青年来到上海,心甘情愿过着“两手泥”的日子,为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雕塑作品。

  近日,在“时代印痕——唐世储雕塑生涯六十年回顾展”举办之际,记者与唐世储先生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里聊起了他的雕塑梦。  

今生今世两手泥  

  唐世储在创作刘海粟雕像上海油画雕塑院提供  

  纪念碑情结

  1964年8月26日清晨,一艘江轮沐着晨曦,驶入了黄浦江。唐世储站在甲板上,看着一艘艘挂着各色旗帜的货轮从身边驶过,不远处的外滩建筑群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派金黄。22岁的他萌生了一个“上海梦”——有朝一日,自己做的雕塑能竖立在这座美丽的大城市。

  唐世储从小喜爱绘画,深受苏联艺术影响的他,曾经很想成为“中国的列维坦”。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后,他很快就爱上了这门艺术。有一年暑假,他随老师从重庆出发,沿成都、西安、咸阳、天水、洛阳、平遥、太原、大同抵达北京,在一路的寻访过程中,中国古代雕塑的精华尽收眼底,令他终身受益。

  “尽管雕塑与绘画有诸多相通之处,但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雕塑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纪念性,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唐世储告诉记者,早在求学时,他心中就有了一份浓厚的纪念碑情结。他深感创作纪念碑性质的雕塑作品是一个雕塑家应该做的事情,也是雕塑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好的渠道和载体。

  刚到上海时,唐世储被分配到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书,后来被调到上海市政府城市规划办公室(后改名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雕塑并不属于唐世储的本职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雕塑梦。1986年被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后,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艺术创作。

  1976年,唐世储受委托为上海宝山烈士陵园设计大型纪念性浮雕。为解放上海英勇牺牲的数千名烈士长眠于此。解放上海战役是典型的城堡攻坚战,也是渡江战役的延续,唐世储把这些特点巧妙地体现在浮雕的细节之中。“那是我第一次做大型纪念性雕塑。我想追求的是粗犷、简洁、有建筑感、有张力的风格。”这座宽20米,高2.5米的《战斗·胜利》就此奠定了唐世储纪念性雕塑的风格。

  1984年,唐世储为龙华烈士陵园创作的征稿方案《把牢底坐穿》,是一件极具内在张力和视觉震撼力的纪念性雕塑。唐世储采用深浮雕的形式,将革命者屈身于一个狭窄的空间中,连脖子也无法伸直,以此暗指革命者身陷囹圄。他吸收了西方现代雕塑相对比较简洁、注重结构和形式感的风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的革命者形象。

  如果说《把牢底坐穿》更多的是借助躯体的弯曲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那么,在创作于2000年的《龙潭三杰》中,三位人物就像是被囚禁在黑暗中,只露出三尊带着坚毅眼神向外张望的头像。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认为,与《把牢底坐穿》纯粹是基于艺术的想象不同,《龙潭三杰》是对于真实历史人物——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位中共中央情报人员的艺术性再创造。从这一真实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可以看到,雕塑家只有建立起对历史的真实感情,体悟历史,理解历史中的人物,才有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而非概念化的作品。

  塑出人生

  一座优秀的肖像雕塑,如同一个人的传记。

  唐世储与巴金先生是同乡,上中学时,他常常经过巴金的老宅。印象中,老宅门口有一扇常年紧闭的黑色大门和一对石狮子。巴金晚年在《随想录》中大声疾呼“讲真话”,唐世储读后肃然起敬,很想为巴金塑像。可是当时的巴金因为身体原因已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也不再接受拜访。恰好,唐世储的朋友为他提供了一套珍贵的巴金生活照,通过照片,唐世储反复揣摩巴老的神韵,完成了对巴金的致敬之作。

  这件《不说假话——向晚年巴金致敬》完成于1995年。唐世储有意识地将巴金的眼睛微微收拢眯起,若有所思地目视前方。为了让人们看清他那充满忧患意识又睿智深邃的目光,他对架在鼻梁上的眼镜采用了意象化的独特处理,只保留眼镜的主要框架和结构,而让镜片完全留白。嘴部的处理也很特别:巴老嘴巴微张,仿佛有话要讲,又仿佛正处于内省反思的状态中。唐世储力求通过这尊小小的雕像,浓缩和概括出巴金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看来,这件肖像雕塑仍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

  除了巴金,唐世储还为许多伟人、名人制作过雕塑,比如邓小平、朱德、宋庆龄、黄兴、陶行知、胡愈之、刘海粟、爱因斯坦等。他不仅为名人造像,也为普通人雕塑,还为文学中的人物造像。

  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的《孔乙己》,是唐世储雕塑的第一个文学人物。他塑造的孔乙己眼睛直直地向上盯着,眼神空洞,皱纹纵横深陷,带着一脸的惊愕和惶恐。此时的他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匍匐在地上爬向柜台,抬起头,用微弱的声音向柜台伙计讨要一碗酒。那微弱而又沙哑的声音,在唐世储心中仿佛是一声惊雷,他着力塑造的,就是孔乙己在开口那一瞬间的表情。为了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脸部,他还有意识地舍弃了孔乙己头像的背部,从而强烈、鲜明地揭示出孔乙己混沌、茫然、无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走出“创新焦虑”

  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唐世储创作了近100件肖像雕塑。“怎样才能雕出一个人的精气神?”记者问。“先要看骨相,还要细致观察对方的眼睛、眼窝、嘴唇、下巴……一个人脸上所有的细节都在说话。除了观察静态,还要掌握动态。要知道一个人的表情怎么变、动作怎么变,就需要懂一些解剖知识。”唐世储回答。

  在傅军看来,唐世储深入了解每一个对象的经历与心境,通过外形找到内心的痕迹,进而抓住人物本质的形象特征,最终展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他的雕塑常常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对孔乙己的同情,还是对巴金的敬重,抑或是对红军战士父亲的关切,都体现出他对于人的尊严、命运、价值的维护和追求,这是一种高尚的胸怀、素养和情趣,也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优秀作品的人文底色。”

  唐世储相信,只要观众欣赏,作品自然就会发光。“如果要问我60年前的雕塑家梦、57年前的上海梦算圆了吗,我想大概算是吧。”

  上海这座城市中的许多经典雕塑都出自唐世储的手:南浦大桥浦东段的不锈钢抽象雕塑《纽带》、黄兴公园里的《黄兴像》、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里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浦东张江的《爱因斯坦像》、刘海粟美术馆前的《刘海粟像》、上海电影博物馆门前的《影魂——谢晋》《赵丹与郑君里》等。

  有一次,唐世储出差去外地,火车上有一位军人问道:“你从事什么职业?看你的气质像个教授,但看你这双手又像个劳动人民。”唐世储笑了,“我就是个劳动人民。”他这双与泥巴打了快60年交道的手早已变得皮糙肉厚,指关节变形,甚至无法握拳了。

  如今,年近八旬的唐世储心中一直期待着雕塑艺术能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面对当下越来越多的抽象雕塑,他说:“我们这一代雕塑家注重塑形,用材料服务于造型,注重手头功夫。现在的雕塑家更注重抽象,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把形式美做到极致,这是一种进步。不过,艺术创作要避免陷入一种‘创新焦虑’。艺术需要创新,需要胆子壮、‘脸皮厚’,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就涉及艺术的本源、艺术与人的关系。”他始终相信,艺术是一种语言、是内心真诚的表达。(陈俊珺)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灿烂的风和海》:城市空间的诗意重构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