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春跑道上,看新一代“京剧偶像”启航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青春跑道上,看新一代“京剧偶像”启航

来源:文汇报2022-01-19 09: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筱丽

  “知道《原神》吗?听过《神女劈观》吗?想知道原唱是谁吗?”昨天,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在朋友圈为京剧《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打call的文字获得众多点赞。原来,为全球游戏玩家瞩目的“云堇”和“王熙凤”竟是同一人扮演——青年演员杨扬。不为人知的是,在新一代“京剧偶像”火出圈的背后,是这位“荀派”花旦在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培训计划“青春跑道”上十年不歇的奔跑。

  在这同一条青春跑道上,与杨扬共同奔跑的还有117名年轻的京剧人。随着上海京剧院“青春跑道”第二季日前的圆满收官,十载光阴、200余出剧目见证了这批青年演员从默默无名到C位亮相的无数磨练,也见证着代际更迭中经典剧目的传承交接。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收获了丰硕成果:“青春跑道”两季参训演员傅希如2019年斩获“梅花奖”、院团连续五年将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收入囊中、三人入选上海文学艺术奖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十年收官,更是一个新起点。”诚如张帆所说,传统戏曲文化的赓续仍需久久为功,唯有步履不停地前行,才能引来新的春光无限。

  京剧大家口传心授,出人出戏相辅相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全国京剧界都经历着一波人才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的“三断档”危机,上海京剧院也曾数度面临过演出需要“借演员”的窘境。时任上海京剧院院长的孙重亮决心建立一支属于上京的青年队伍,“业务管理部门”就此应运而生,主抓任务便是人才培养。

  项目的诞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从最初排戏前的一小时加练,到开设夏季集训训练班,再到邀请艺术家进行个别辅导,经历了两三年的摸索后,寓意为“在艺术跑道上,青年人一直往前,永无止境”的“青春跑道”最终铺就。秉持着“戏是出人的载体,人是出戏的保障,两者缺一不可”的初衷,并兼顾到有大量演出任务在身,上京最终决定“以戏促功”,根据每位演员的个人优势循序渐进地打造培养计划,一季五年,分别以“起跑”“跨越”“接力”“冲刺”“决胜”梳理出青年人才培养的整体脉络,每年一次甄选,最终以“金字塔”式培养理念甄选出剧院最拔尖的青年人才。

  “这十年激励着演员人才辈出,成名成材并不难,成大材则不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表示。名师出高徒,口传心授是戏曲传承过程中的公认规律。尚长荣、叶少兰、陈少云、王梦云……在“青春跑道”的导师名单中,可以看到一众大家名字。十年间,来自全国各地的89位京剧表演艺术家都是这条跑道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们发扬“传、帮、带”精神,以艺术指导的身份毫无保留地向青年人传授舞台表演经验,并为每一次的汇报演出坐镇把关。

  精心构筑的培养项目与不居人后的青年演员总是互相成就。十年前,已经是“青京赛”冠军的傅希如为争取更多锻炼机会主动报名进入“跑道”。“李浩天老师的《将相如》、祝元昆老师的《响马传》、童祥苓老师的《失空斩》……”向记者回忆起学戏经历,傅希如如数家珍,名家们的悉心教导被他化进表演中的一招一式。“艺术的进步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从一开始追求外形逐步过渡到追求流派神韵与人物神韵。”他对记者说道。排练厅里流下的汗水最终凝结成舞台上的星光,第一季“青春跑道”结束之时,傅希如收获了“白玉兰主角奖”。三年后,他站上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领奖台,成为上京第九位“梅花奖”得主。

  一人一策,蓬勃朝气满溢舞台

  “流派纷呈,各展风采。青春真好。也许在艺术上理解还稚嫩,也许不足,也许太过,都不要紧。因为有时间攀登。朝气蓬勃总是令人喜爱的。”在天蟾逸夫舞台看完三天“青春跑道”第二季汇报演出,京剧名家史依弘在微博上如是写下。

  纵观全国,青年演员展示平台并非“青春跑道”独家,但归行归路为演员制定“一人一策”,上京走在了前面。不止关注青衣与老生,花旦、花脸、老旦、小生,哪怕是一个主要配演,上京都会请来艺术家特别教学。“光优秀的主演已经不能支撑起当下的舞台,满台生辉需要四梁八柱、各行各当的共同提高。”张帆对记者说道。

  系统性的规划还体现在经典剧目的代代相传上,上京清晰地看到,优秀作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绝不是振兴京剧的上策,为了保证老艺术家花费无数心血的优秀作品在舞台上长久地绽放光彩,上京也将“传承”纳为己任。“尚长荣三部曲”“陈少云三部曲”、《盘丝洞》……借由“青春跑道”,上京的一批保留剧目如今已由年轻人们全盘接演。

  “刚向大师们学戏时,因为学不下来没少哭鼻子。”杨扬告诉记者,“在学校里,学一出大戏要用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艺术家教戏则不同,往往只需要两三天,最多一周”。2008年,杨扬从学校毕业,加入剧院不久后她便发现自己的表演距离登台水准仍显得相当稚嫩。对于她来说,这条跑道更像是提升演技的加速器。《红娘》《霍小玉》《玉堂春》《百花赠剑》……杨扬一部部戏啃下来,逐渐找到了融会贯通的窍门。如今,那个对大戏望而生畏的小花旦已不见踪影,已然蜕变成台上挑起大梁的成熟演员。

  “培养青年人才,我们永远在路上。”谈及对未来的展望,张帆期待的语气中透露着笃定,“希望在下一个十年的规划中,年轻人可以从高原走向高峰,在全国甚至世界的舞台上,成为真正的表演艺术家。”(王筱丽)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