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契诃夫的非虚构写作和人类学调查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契诃夫的非虚构写作和人类学调查

来源:北京晚报2022-01-22 10: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钱冠宇

  萨哈林岛,中国人熟知的另一个名字是库页岛,横卧于黑龙江出海口,扼守从中国东北至日本海、沙俄远东地区及海参崴的交通要道。由于岛屿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代以来俄日两国对该岛展开了激烈争夺,如今全岛归属俄国领土。19世纪60年代起,沙俄政府便在萨哈林岛上进行苦役殖民,成千上万的流放罪犯和强制移民在那里经受着炼狱般的折磨。

  后世研究者一致认为,1890年的萨哈林岛之行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短暂写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次带有精神“朝圣”性质的艰难旅行后,契诃夫的思想和写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作即为189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第六病室”的原型通常被认为就是萨哈林岛。在这篇氛围压抑的小说中,契诃夫借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的话暗示了他之所以要前往萨哈林岛的缘由:“生活是恼人的牢笼。一个有思想的人到了成年时期,思想意识成熟了,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好像关在一个牢笼里,逃不出去似的……这是为什么?他要弄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人家却对他说不清,或者说些荒唐的话。他敲门,门却不开。”

  为了叩开存在的意义之门,刚到而立之年的契诃夫不顾身体羸弱,毅然踏上了长达一万公里的漫漫苦旅,像个罪人一样真诚地寻求救赎。多年后,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在《契诃夫在萨哈林》一诗中准确地发掘出契诃夫的“第二自我”(罪犯意象)引领这趟旅程:“他曾想过/要把他那奴隶的血挤掉并唤醒自由人,/却让一个罪犯做向导,带他走遍萨哈林。”

  契诃夫选择从莫斯科出发,横穿西伯利亚,直抵欧亚大陆尽头的旅行线路绝非偶然。相对俄罗斯的核心区域,广袤的西伯利亚堪称一座“没有屋顶的大监狱”。16世纪末的“铜钟流放”事件之后,为促进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沙俄政府将罪犯成规模地流放至乌拉尔山以东,导致西伯利亚逐渐沦为苦役、地狱、死亡的代名词,萨哈林岛就是这条流放之路的终点。

  在文学领域,俄罗斯作家对西伯利亚苦难的深度书写导致其成为俄罗斯民族无意识的救赎圣地,从普希金、果戈里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都在反复强化“犯罪(真实或臆想)—流放西伯利亚—获得救赎”的主题情节,契诃夫决意前往萨哈林的背后承袭的正是这一俄罗斯精神传统。

  或许是为了区别于中学教科书中“讽刺小说家”的刻板印象,近些年契诃夫作为非虚构作家的形象在公共领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而他唯一的非虚构作品就是自萨哈林岛归来后所写的《萨哈林旅行记》。

  《萨哈林旅行记》早在1980年就由刁绍华、姜长斌两位俄语译者译介到国内,但直到2013年浦睿文化将之包装再版时(或许是出于营销考虑,当时的封面上,书名后加了一个原文没有的副标题“探访被上帝遗忘的角落”),才又引起读书界的关注。

  彼时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何伟)的《寻路中国》(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引发的国内非虚构写作热潮方兴未艾,包括主流文学杂志在内的许多大众传媒纷纷推出非虚构写作专栏和奖项。如此情势下,契诃夫这部写于一百多年前的跨文体著作开始被重新阅读,甚至被一些非虚构写作者举荐为该类型写作的经典范本。

  不可否认,契诃夫在写作《萨哈林旅行记》时展现出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融合,既有客观准确的考察纪实,又有深具同理心的抒情议论,二者穿插交织、相互补充。契诃夫每走过一处哨所、监狱、屯落、矿坑,都会耐心细致地了解当地自然和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不厌其烦地记录略显枯燥乏味的数据档案,甚至还亲自制作针对流放犯的人口登记表。

  除去文学性,《萨哈林旅行记》无可取代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份关于萨哈林整体情况的田野调查报告。俄日两国当年在觊觎萨哈林时,都曾派出人员前往岛上踏勘考察,分别留下了调查报告和回忆录等材料,比如间宫林藏的《东鞑纪行》和涅维尔斯科伊的《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的功勋》,但这两本书跟厚重的《萨哈林旅行记》相比,就会显得浮光掠影。

  契诃夫对萨哈林各方面的调查中包含了对岛上土著的人类学(民族志)书写,这一般是容易为普通读者忽略的部分。

  书中着墨最多的萨哈林土著即“基里亚克”,这是俄国人的叫法,清代满族称之为“费雅喀”,如今多采用这一族群的自称“尼夫赫”称呼他们。契诃夫当年在考察中发现基里亚克人的族属来源不明:“基里亚克人特别善于交往和经常移动,早已同毗邻的民族混血了。因此现在要想遇到一个不混有蒙古人、通古斯人或爱奴人成分的纯种基里亚克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其实已经具备了现代民族学的眼光——经历了上千年的迁移、战争和自然灾害之后,现今世界上拥有单一纯正血统的族群几乎是不存在的。

  此外,契诃夫还介绍了基里亚克人的相貌体格、饮食习惯、服装穿着、居住条件、对女性的态度等情况。契诃夫自然也有他的局限,在分析基里亚克人的患病原因时,他也会流露出那个时代欧洲人对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的普遍偏见:“我们没有对基里亚克人的疾病率进行直接的调查,但是根据现有的致病原因,可以形成某种概念,例如肮脏,不适度地饮酒,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长期交往,经常跟狗接触,发生外伤等等。”

  《萨哈林旅行记》中类似基里亚克人这样的记录,为后世提供了一百多年前萨哈林岛上原住居民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与书中呈现的种种人道灾难一起,构成了这部伟大作品一版再版的理由。(钱冠宇)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酱园弄·悬案》:旧案重述的重心偏移与价值偏狭

  • 《长安的荔枝》:当历史厚重感消解于轻喜剧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