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奥运与艺术:健与美的精妙融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奥运与艺术:健与美的精妙融合

来源:中国作家网2022-01-27 11: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金元浦

  北京冬奥会即将召开,人们对奥运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1月7日至1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迎冬奥·美在逐梦——中国美术馆藏体育题材美术作品展”在京举办, 160余件美术作品通过“梦想与拼搏”“崇尚与竞技”等篇章,展示了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和艺术之美,展示了奥运精神与中华美学精神的有机融合。

奥运与艺术:健与美的精妙融合

踢毽子(雕塑,1987) 刘开渠 作

奥运与艺术:健与美的精妙融合

顾拜旦(雕塑,2017) 吴为山 作

奥运与艺术:健与美的精妙融合

打马球(中国画,1963) 黄 胄 作

奥运与艺术:健与美的精妙融合

冰舞3(中国画,2011) 杨 刚 作

  体育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冬奥会上的冰上舞蹈、雪上竞技,给我们带来惊险刺激的审美感受。它们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之美与运动之美的双重热爱、对冰雪项目的赞叹和欣赏、对速度与激情的向往与沉醉,以及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与关注。

  《奥林匹克宪章》强调体育与艺术相结合。《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运会组委会必须制定一项文化活动计划……文化活动计划至少必须贯穿整个奥林匹克村开放期间。”《奥林匹克宪章》还要求文化活动计划必须包括“在奥林匹克村组织的象征人类文化普遍性和多样性的文化活动”;“该计划须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加者和其他与会人士的和谐关系、相互了解和友谊服务。”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强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古代奥运会作为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的结合的典范,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树立了榜样。古代奥运会上不仅有竞技者之间的激烈对抗,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从公元前444年举行的第84届古代奥运会开始,文艺比赛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诗人、演说家、音乐家、戏剧家、雕塑家、画家也都加入到这一盛大的活动中来,表演音乐、舞蹈、朗诵、唱诗、雕刻、戏剧等大大增加了古代奥运会的文化气氛。运动员们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纵情欢歌,演说家以雄辩口才滔滔不绝地阐发自己的观点,雕塑家穿行在人群中搜寻创作素材,诗人们在赛场内外捕捉写作灵感,广场上也许正在上演轻松活泼的喜剧,或是震撼人心的悲剧。哲学家、诗人、剧作家、雕塑家、画家等共同为奥运会献上了一场艺术的盛宴。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主张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反对把体育运动看作单纯的身体对抗,力图改变中世纪以来灵肉对立的不良状态。而体育竞技与文化艺术的结合,将有助于这一追求的实现。文化艺术能够增强竞技运动的精神价值,赋予竞技运动极高的审美意境,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丰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相互结合补充,构成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以非凡感染力激励人们为创造和平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顾拜旦是奥运与艺术相结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顾拜旦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的和艺术的。”顾拜旦为实现奥运与现代文化艺术的结合孜孜以求,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他钟情于艺术,喜欢绘画,擅长弹钢琴,有着艺术家的超凡气质、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渊博的人文知识。这一切赋予顾拜旦浓厚的人文气质,也促使他终身努力实现体育与文化艺术的结合,去提升体育竞技的文化精神。

  顾拜旦强调现代奥运会应追求两个境界,即美与尊严。他说:“任何一个研究过古代奥运会的人都会发现其深远影响的两个基本原因是美与尊严。如果现代奥运会要产生我们期待的影响,它也应该显示出美,激发出人们的崇敬——一种能无限制地超越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体育竞赛所表现出的所有的美和尊严。”顾拜旦指出:“体育运动必须创造美,并为美提供机会。它创造美,是因为它创造了活生生的雕塑——运动员;它为美提供机会,是因为通过建筑、场景和庆典带来了美。”从他留给我们的不朽诗篇《体育颂》里,人们能够深刻地理解顾拜旦神圣的理想和深邃的思想,感受他深切的人文关怀、饱满的生命激情与优美动人的文笔。顾拜旦将音乐舞蹈体操看作体育运动与艺术的互动,认为体育和艺术都能为积极培养人对于美的感受能力而做出贡献,一个具有艺术审美感的人更能体验体育运动的美,反之亦然。

  1906年,国际奥委会在巴黎的法兰西戏剧院召开了“艺术、文学与体育咨询会议”,邀请艺术家和体育界人士讨论艺术与奥运会相结合的问题,会议的宗旨是研究“艺术与文学以什么形式,在多大程度上进入奥运会,总之是与体育竞技结合在一起,以便使奥运会从中获益,使奥运会更为崇高和有意义”。为了实现艺术与体育的融合,顾拜旦提议并决定将艺术比赛作为奥运会竞赛的一部分。国际奥委会在奥运会中设置建筑、绘画、雕塑、文学、音乐五项艺术比赛,称为“缪斯五项艺术比赛”。奥运会艺术比赛计划从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开始执行,这一计划一直执行至1948年伦敦奥运会,其间艺术比赛与奥运会体育竞赛以同样的方式举行,艺术家与运动员一样获得比赛奖牌。

  奥运会艺术比赛的参加者必须是业余作者而不能是职业艺术家,参赛作品良莠不齐,激发不起观众的兴趣。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停止了艺术比赛,改为文化展览和文化庆典。1954年,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奥林匹克艺术展览的方案,并将相关内容写入《奥林匹克宪章》。此后,现代奥运会上的艺术比赛宣告结束,代之以奥林匹克艺术节。

  为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国际奥委会于2000年创办了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旨在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促进青年人全面发展。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国际奥委会将这项比赛与夏季奥运会结合,每四年一届。2000年国际奥委会在悉尼举办了第一届体育与艺术大赛。从2003年7月开始,“2004年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成为国际奥委会举办的第二届体育与艺术大赛。在这一届大会上,我国艺术家孙玉敏的绘画作品《求》荣获金奖。

  北京的奥运艺术有着深厚传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产生了众多聚焦体育运动的艺术杰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形成了一个奥运艺术的高峰。今天,北京冬奥会再次激发了艺术家们创作更多更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的热情,“美在逐梦”中,一批艺术家贡献出他们精心创作的杰作,如吴为山的《顾拜旦》、黄胄的《打马球》、刘开渠的《踢毽子》、朱成的《千钧一箭》、田金铎的《走向世界》等,大大激发了全民参与奥林匹克艺术,特别是小朋友们的热情。1月10日,“首届中国体育艺术作品大展”在北京冬奥村开幕。百位艺术家逾百件作品呈现了以“奥林匹克文化、中华体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佳作,通过中国艺术形式呈现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静待世界来客。参展人士有90岁高龄的老人,也有9岁的小学生;有职业艺术家、教授,也有业余艺术爱好者;有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侨的作品,也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双奥”“特许者”。

  艺术与体育的联姻为北京冬奥会装点了一幅一起向未来的美好画卷。

  你看,他们伉俪情深……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赵 莹:人生如荒原,你我皆勇者

  • 环境式舞剧《云梦泽》:用肢体情绪重新转译屈子形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2022-10-12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