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丰富了今天汉语诗歌写作的宽度和广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他丰富了今天汉语诗歌写作的宽度和广度”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1-27 17: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何瑞涓

  “啊,世界,请听我回答/我——是——彝——人”,在近40年前的诗歌《自画像》中,吉狄马加大声喊出他的自豪与骄傲。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火也是吉狄马加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作为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民族诗人,吉狄马加获得过诸多国际荣誉,近日,其最新诗文集以“火焰”之名——《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出版。

“他丰富了今天汉语诗歌写作的宽度和广度”

《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吉狄马加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出版

  1月15日,纯粹读书会第146期暨“诗歌的荣耀——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京举行,吉狄马加、唐晓渡、郭文景、张清华、高兴、芒克、西川、欧阳江河、格非、邱华栋、李洱、敬文东、刘文飞、树才、董强、高明、孔嘉等知名诗人、诗歌评论家、作家、艺术家、翻译家等与会,以对谈的方式深入探讨吉狄马加的诗歌之美。

  《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收录了吉狄马加优秀诗歌代表作及国际诗歌活动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诗歌部分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作,其作品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将彝族的神话和诗学与现代语汇熔为一炉,意蕴深刻,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文学演讲和随笔精华则具有浓郁的抒情气质,语言深挚而柔美,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吉狄马加的诗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吉狄马加是彝人之子、彝族的诗人。”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指出,从青年时代的写作开始,吉狄马加就对自身文化身份进行敏锐、深度的关注,这是他的鲜明特点。他是在口头传统丰厚的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彝族的英雄史诗、行吟诗人的影响,加上在汉字文明传统中深厚的浸润,以及广泛吸收其他文明和优秀诗人的滋养,使他成为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和国际意义的一位诗人。文学评论家邱华栋强调,“吉狄马加是一个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跨栏者,他就像一匹矫健的骏马、一个运动员来回跨越和交流”。在这本诗集里可以看到他与不同的文明、国家、民族的大诗人都能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跨越文明、跨越语言、跨越种族,呈现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当代诗坛很难见到的跨越关系。同时,天下诗人又是一家,成就了这样一本诗集。其诗作体现出一种“盛年风格”。近十年间吉狄马加创作了一系列长诗、大诗、组诗,回应了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当代诗人中非常少见的。

  赞颂这个世界,是其诗歌的鲜明特征。诗人欧阳江河表示,吉狄马加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长诗文本,其长诗属于聂鲁达长诗体系。聂鲁达是在大地上漫游的游吟诗人,吉狄马加诗歌发展了漫游传统,将早期现代性推进到当代性,并呈现赞美性的、高音声部的诗意。“赞美与颂歌体,是长诗写作一个特别重要的传统,一般诗人不敢触碰,20世纪以后吉狄马加逆流而上,他一直在做的是保持赞美、保持希望”。文学评论家敬文东谈道,德国格罗塞、中国钱穆都认为诗起源于赞美,最早的诗是赞美的,如《诗经》中的雅、颂都属于赞美范畴。吉狄马加的诗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重要特质,即背靠彝人传统。彝人相信万物有灵,人与万物之间是亲和关系,人对外界事物持赞美态度,吉狄马加把彝人的赞颂口吻带到现代诗歌创作里来,其诗中的“我”代表一种正面的抒情主人公,通过赞美、通过直抒胸臆,处理了消极性的东西,完成了对琐碎的、孤独的时代性的抵抗。“他的写作回到了孔子时代的诗教传统,重新对该赞美的东西给予赞美,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丰富了今天汉语诗歌写作的宽度和广度。”

  “作为一个古老民族的诗人,我当然是幸运的,我的幸运就在于我在精神上是与伟大的彝族史诗传统相承接的。”吉狄马加强调,彝族是这个世界上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他的全部写作都来自于他所熟悉的文化和这样一个强大的精神文化背景。接续史诗传统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下生活是具体的、复杂的,如何将传统与现实的写作有机联系起来,很长时间他都在摸索之中。“今天我们更需要去关注那些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各种因素。诗人不能只待在象牙之塔、游离于现实之外,如何见证和书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有责任和使命感的诗人必须去考虑的,并要在自己的写作中付诸实践。”(何瑞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