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美的浪漫与风骨

来源:大众日报2022-02-08 09: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于国鹏

  春节假期,有很多事件很多话题与往年大不相同,比如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比如春晚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美不胜收,占尽风流,它们对中华文化的阐释与表达,值得回味,引人遐想。

  冬奥会开幕式赢得一致称赞,不少人感慨“欠张导一张电影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狙击手》春节期间上映,与同期上映的几部影片比较,票房一般。很多网友觉得,《狙击手》拍得很不错,但票房之所以不理想,主要还是因为张导忙着冬奥会开幕式,没时间给影片宣传,没形成足够的热度和关注度,所以,既然张导给大家创作出一场这么好的开幕式,又没有其他办法表达一下感谢,怎能不去影院表达一下对张导的支持!

  冬奥会开幕式构思之巧,令人惊叹,尤其是高科技加持,营造出梦幻般的场景。立春的一丛新绿,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无不给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张艺谋说,整个开幕式就讲了一句话,“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这个雪花,既是故事的载体,也是故事的灵魂。在整个开幕式过程中,雪花一直在场内飘舞,故事就在这样的场景中,从不同角度徐徐展开。

  当然,这个故事也与以往大不一样,立意更高,境界更远,渲染出大气象,彰显着大格局。仪式前的表演《一起向未来》,属于开门见山的点题之作。这个节目的标题看似少一个主语,其实指代清清楚楚,是谁一起向未来呢?自然是我们,是大家。这个开幕式正是告诉大家,“我们一起向未来”。对此,张艺谋有清晰的阐释。他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再像过去那样谈五千年我们还有强烈的愿望,说我们有很多家底,向世界介绍自己。但这次我们大声地说出“我们”,就是全世界人类。开幕式不再只为我去表演,而是为了你去表演,为了大家去表演,文化自信就表现在这方面。

  开幕式还有一个节目《雪花》,几百个孩子举着“和平鸽”,与雪花一起自由飞翔。张艺谋用极唯美的语言描述这个节目,“孩子们像雪花一样璀璨,像星空一样自由,在全场跳来跳去,像打雪仗一样玩耍。看着万千雪花、万千星空绽放,你会觉得很浪漫。”张艺谋说:这样的表现都是没有过的。过去我们不来几百个人排个队,整齐划一,好像都会说“演得不好”。现在,我们敢这样想,敢这样表现,不怕别人说,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们认为会感动人。这确实是我的心路历程,坦率地说,在我身上就体现了文化自信。

  如果说,张艺谋对开幕式整体创意的阐释与点评,是一种特别持重、特别理性的表达,那么在谈《雪花》时,对自己心迹的坦露,则是一种非常亲切、非常感性的呈现。无论是感情还是理性,都透露着真诚与真实。对艺术家来说,这种真诚与真实能够让他们卸下自己戴在身上的“枷锁”,丢掉“为文而造情”的矫情,进入“为情而造文”的理想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创作,才能让作品如“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荣华格定,无待于裁熔”,有一种天生丽质之美。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今年春晚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好多人直言被“美哭了”。在微博上,多个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接着,又是一拨全网挑战“青绿腰”的热潮。这个节目何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当然首先还是构思之巧与惊艳之美。同时,主创人员在充分自由与高度自信的状态下,以舞绘形,以舞凝神,以舞写意,让作品呈现出丰厚的文化意蕴与高远的艺术意境。

  舞蹈《只此青绿》并非专门为春晚创作的一个作品,只是择取了大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小小一部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故宫博物院、东方演艺集团等联合打造,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名作《千里江山图》,主创团队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把这部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去年底,《只此青绿》曾经在济南的山东省会大剧院、青岛的青岛大剧院分别演出两场,观众反响热烈。虽然看过的都说好,遗憾的是,看过的人总体不算多,《只此青绿》还显得有些“小众”。直到这届春晚,短短几分钟的亮相,犹如惊鸿一瞥,终于爆红。

  山水画《千里江山图》,本身就有很强的传奇色彩。这是王希孟的唯一一件作品,创作这幅画时王希孟才18岁,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关于王希孟以及这幅画的信息不多,而且只是来源于蔡京在画上的简单题跋。按蔡京题跋中的说法,王希孟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指点,“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这些内容还是相当可信的。其一,宋徽宗在书画方面造诣颇深,亲自主持画院,经常对画家进行指点,而且见解都极精到。据史载,他曾召集一众画家画荔枝孔雀图,众人所画孔雀登藤墩时皆先举右脚,他看后以为“未也”。众画家都非常惊讶,但实在弄不清楚到底哪里不对。宋徽宗这才告诉大家:“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从这个故事可推知,宋徽宗曾经亲自指点过王希孟,是非常可信的。其二,宋徽宗论画强调法度,要点之一就是要求形似。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艺术特征上也非常符合这一点。整幅画的构图经营,无论江河山川还是亭台人物,造型与比例都非常严谨,这大概也与遵从宋徽宗的要求大有关系。

  从传播角度来说,这些传奇元素无疑是很大的卖点。但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显然并没过度渲染这种传奇色彩,而是把重点放在艺术品性上。一幅画,一台舞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的艺术语言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艺术意境是相通的。在画与舞之间,艺术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最终达到形神一体,情景交融。《只此青绿》搬上舞台后,更打动人最感染人的地方,确实也并非其传奇色彩,而正是画与舞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意境之清正与雅致之美。

  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度思考与挖掘,又使作品的品质获得超越性提升。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来济南演出时,导演韩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这部作品以美的方式传递东方气质、中华美学的概念,作品的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欣赏这部作品时,如果是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或者非常喜欢古诗词的话,可能会在看到某些画面的时候,脑海中不断跳出一些热爱的诗词片段,也就是说,“观剧的同时,你的内心深处会生发很多内容,我觉得这会与你以往关于其他传统文化的爱好一下子契合、连贯起来,可能也是这个戏最大的力量。”张艺谋在谈到冬奥会开幕式时也说,“一朵雪花”“和平鸽”的故事,其实源自关于文化自信等内容很深的思考。思考不再去“秀肌肉”,不再去炫技,不仅仅局限于好不好看,而要去想什么东西最能打动人,什么东西最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的情怀,反映我们所有的一切,也包括我们的美学理念。

  无论是冬奥会开幕式,还是《只此青绿》,包括《千里江山图》在内,这些作品让人回味的,还是其中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底蕴的滋润,让作品情感丰盈,风清骨峻,既展现出动人的美,又具有感人的温度。(于国鹏)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