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现实的大山里,看浩瀚的太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在现实的大山里,看浩瀚的太空

来源:解放日报2022-02-17 10: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现实的大山里,看浩瀚的太空

——谈小说创作的现实性表达

  作者:王德领

  “文变染乎世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文学书写的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

  2021年,虽然直接写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小说并不多,但疫情作为一种潜叙事,已经深刻地嵌入小说叙事中了。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中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因为叙事跨度长,对当下的反映并不迅捷,而中短篇小说则能够精准地把握住现实的脉搏。林森在中篇小说《唯水年轻》的创作谈中说:“眼下的书写,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疫情前的世界了。”林森是在海南长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里有浓郁的海腥味,“海里”与“岸上”构成了他创作的基调。他的这部最新的中篇小说也是写人与海的关系的。动笔前,还没有发生疫情,写到结束时已经在疫情中了。小说结尾,“疫情”强势介入了小说,“我”精心拍摄的海南岛家乡水下“龙宫”摄影展被迫取消,“龙宫”旅游开发计划也搁浅了。

  邓一光的短篇小说《带你们去看灯光秀》是以疫情为背景书写深圳的生活。一对无话不谈的大学时代的闺蜜,毕业后分别在深圳和洛阳打拼。在洛阳的文小青的女儿在新加坡读书,为了第一时间见到回国的女儿,陪女儿隔离,她计划在深圳口岸附近买房子。这对大学时代的好友,各自的生活轨道不同,对生活的挣扎却是相同的。而深圳与洛阳,两个不在一个重量级的城市,也深度参与了两个闺蜜的对话……疫情之下,她们生活的轨道不知不觉改变了。

  一

  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2021年无疑也是一个丰收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在数量与质量上均超过了前一年。

  在持续的疫情下,活动交往减少,反而有利于作家沉潜下来,进行长篇创作。就我的阅读所及,这一年的优秀长篇小说主要有余华的《文城》、林白的《北流》、刘震云的《一日三秋》、东西的《回响》、陈彦的《喜剧》、罗伟章的《谁在敲门》、鲁敏的《金色河流》、张柠的《春山谣》、黎紫书的《流俗地》、范稳的《太阳转身》、王方晨的《花局》等。

  新时代以来,现实的分量在长篇小说中变得愈来愈重。如何在现实之重与文学之轻间找到平衡,最能考验一个作家的才华和艺术控制力。过分黏滞于现实,则容易变成非虚构作品的翻版,这正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写作的一个通病。作家太想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了,却往往迷失在现实大山的皱褶里,看不到浩瀚的太空。如何在深化现实的同时提升小说的质量?优秀的作家能够超越现实的羁绊,为作品构筑一个阔大的精神屋宇,当然,每个作家处理现实的方式是不同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震云的《一日三秋》处理现实的方式值得重视。小说的开头是叙述现实中的“我”和六叔的交往细节,这是现在进行时。六叔的后现代风格的画作,成为“我”写作小说的素材乃至行文方式。人与鬼、历史与现实交织,网络小说里的穿越、重生在文本中频频出现。作家“力图把画中出现的后现代、变形、夸张、穿越生死、神神鬼鬼和日常生活的描摹协调好”。小说这样写花二娘对心上人的“千年等一回”:“花二娘在渡口站累了,也坐在河边洗脚,边洗边说,水呀,还是你们讲信用,说来,每天就准时来了。水说,二娘,你昨天见到的不是我们,我们也是今天刚到这儿。花二娘叹息,好在河没变,不然我就没地方去了。水说,二娘,水不同,河也就不同了。天上飞过一行大雁,花二娘说,大雁呀,还是你们守时呀,去年走了,今年准时回来了。大雁说,二娘,我们不是去年那拨,去年那拨早死在南方了。大约等到宋朝徽宗年间,几只仙鹤飞过,又有几只锦鸡飞过,花二娘明白等人等成了笑话,这天夜里,突然变成了一座山。这山便叫望郎山。”在这里,人与物、现世与往生、人间与冥府、历史与现实、梦境与实景,全都交织在一起,众声喧哗,相互缠绕形成一个狂欢化的话语世界。而这些,都由刘震云式的幽默语言漫不经心地叙述出来,现实膨胀变形,成了一个超文本。《一日三秋》行文的戏谑与游戏,在当下的小说写作中堪称“独步”。

  余华的《文城》是2021年度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发表于1992年,时隔近30年,他终于回到了写作《活着》时的巅峰状态。请看《文城》开篇里的这段叙述:“这个背井离乡的北方人来自千里之外的黄河北边,那里的土地上种植着大片的高粱、玉米和麦子。冬天的时候黄色的泥土一望无际。他的童年和少年是从茂盛的青纱帐里奔跑出来的,他成长的天空里布满了高粱叶子;当他坐到煤油灯前,手指拨弄算盘,计算起一年收成的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叙述如此干净、利落、细腻、锋利,时间与空间都很辽阔,节奏感十足,且具穿透力。

  《文城》虽然写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活,但所涉及的人性与人情是指向今天的。有道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寻找文城,是小说人物林祥福一生追寻的目标。而文城是一个乌托邦,他穷其一生却永远无法抵达。这个名叫林祥福的父亲,带着与小美生下的女儿,变卖家产,从北方到南方,寻找离家出走的小美,寻找那个虚幻的文城。这个肩荷着伟大、疲倦的执拗的父亲,多么像《活着》中的富贵、《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等到他到达了溪镇,那个酷似文城的地方,小美却在溪镇的雪灾中冻死了。以往的作品中余华更擅长写男性,对女性的描写较为单薄。到了《文城》这里,小美这个女性却复杂多面,柔软又坚硬,驯良却叛逆。而流贯于小说始终的“信”与“义”的主题,使得小说具有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这也是这部作品受到当代人好评的原因。任何时候,这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对于美好的道德、人性的坚守,都具有直指人心的伟力。对于余华来说,《文城》是一次成功的写作,他突破了以往局限于南方小镇的叙述模式,叙述空间从北方向南方,在中国的辽阔版图上游走,走向更为阔大的地理空间。

  林白的《北流》也是该年度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2012年,林白的《北去来辞》在将现实复杂化、超越个人化写作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北去来辞》的视角在北京与湖北农村两地来回切换,缠绕着城与乡的冲突与和解。打一个比方,《北去来辞》是蜕了一半旧壳的蝉,而《北流》彻底摆脱了旧壳,振翅一鸣冲天而去。当然,作为诗人的林白,自然与其他作家书写外部世界的方式不同。在《北流》里,她将诗歌和方言深深嵌入文本,以颇具个人化的方式书写宏大叙事。小说以一首长诗《植物志》开篇,正文部分采用了后现代式的麻花结构,分别由注卷、疏卷、时笺、异辞等组成,还嵌入了“李跃豆词典”“西域语大词典”的条目。这些碎片化的结构,使得文本变得丰富、多解,颠覆了作者一贯采用的线性叙述模式。而北流方言的引入,使得整部小说洋溢着一种不被标准的汉语所规约的桀骜不驯的气度。维特根斯坦曾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北流方言无疑是对一种带有异质性的生活方式的隐喻。林白表面上写的是北流小世界,内里却是在揭示大世界的丰富与驳杂,这种对世界复杂性的深度解读、对世界暧昧多义的多元认知,击穿了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现实表象,指向更为丰富复杂的所在。批评家陈福民认为,作者“给我们奉献了一个带有原始性的,同时带有暧昧性、驳杂性,与这个世界进行对话又分裂的丰富的世界文本”。

  二

  中短篇小说方面,2021年优秀的作品主要有铁凝的《信使》、徐则臣的《船越走越慢》、宁肯的《黑梦》、王方晨的《凤栖梧》、钟求是的《地上的天空》、林森的《唯水年轻》、弋舟的《化学》、付秀莹的《地铁上》等。短篇小说是限制的艺术,如何在万把字的篇幅里,浓缩地书写人生际遇,深入揭示人生与命运的走向,非常考验一个作家的写作功力。

  铁凝的《信使》借陆婧和李花开这对闺蜜的故事,讲述了如何信守诚信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作家紧紧围绕诚信二字叙事写人,对“告密”这一行为的不齿流露在文字间。这篇小说写得非常精致,全文没有闲笔。譬如,小说开头写春天盛放的丁香花、樱花、榆叶梅,赞叹丁香花的香气“呛人”,寥寥数语写春天的花事,实则暗喻李花开的坚守信义之高洁。徐则臣的《船越走越慢》写得客观、冷静、节制,是其“鹤顶侦探”系列之三。如何把短篇小说写得扣人心弦,始终是一个具有难度的话题。《船越走越慢》采用的是侦探小说的叙述方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小说围绕小鬼汊芦苇荡抓赌的故事展开,破案本身确实充满了惊险刺激,但作家借此指向的是世道人心,这是超越一般侦探小说的地方,显示了徐则臣出色的文本控制能力。

  在当代文坛,宁肯是一个颇具思考能力的作家。他的生命深处有一种强悍、蓬勃的野性,这使他的创作始终有一种锐利的锋芒,冲决各种羁绊,抵达历史与生活的纵深处。评论家孟繁华认为,宁肯的小说具有“文化政治的鲜明色彩”,这是一个在文化中心、政治中心长大的作家最为鲜明的标识。近一两年,宁肯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北京:城与年”的系列小说,小说写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宁肯用系列小说的形式,写了那个时代贫乏年代人性的荒寒,写了那个时代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特别是写到了人们对书籍朝圣般的渴望,成为一个时代的隐喻。

  王方晨的短篇新作《凤栖梧》延续了其《老实街》对人性与道德问题的追问。这一类小说深深浸润了儒家文化,小说的人物往往秉持含蓄、隐忍、内敛、不事张扬的做人原则,包裹着传统的重重盔甲,把真实的内心隐藏起来。儒家文化是生长于孔孟之乡的王方晨小说的文化胎记,他的《老实街》等作品的字里行间散发出我们熟悉的文明气息。《凤栖梧》中的苗凤三是武林高手,却甘心在老实街上做一个馒头店的老板,任凭别人千般撩拨,始终“不出手”,这种气定神闲、深藏不露、与世无争的生存哲学,自有一种历史的风骨在里面。“老实街”系列小说道德感很强,不是那种挂在口头上的道德,而是深深隐藏在每个个体身上、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如太极一般阴柔、变化不定、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传统仁义道德。这类小说,让我们感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巨大的力量。

  付秀莹的《地铁上》写的是在北京工作的老同学梧桐和张强在地铁上邂逅的故事。在拥挤的5号线地铁上,随着地铁的晃动,他们的对话也变得飘忽不定,对往昔的回忆,对现实的吐槽,对各自情感生活的揶揄,在一站又一站地铁的停停开开间断续展开。特别是小说结尾,张强虚构了自己的人生,更显得意味深长。张强的虚构是有着重要的现实需求。因为现实太缺乏传奇了,上班下班茶米油盐的围城生活,单调、疲惫而平庸的人生,仿佛没有终点。小说显示了作家在封闭的空间里书写生活的复杂与广阔的出色能力。

  总之,2021年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更为沉潜内在,在深化现实方面走得更远。作家对现实的多方位观察,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对现实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认识,使得当下的小说在反映现实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可喜的突破,出现了一批难得的精品佳作。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