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韭菜的人文进化史

来源:大众日报2022-02-21 09: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卢昱

  2月14日,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中,在等待裁判组打分时,谷爱凌在场边吃起了韭菜盒子,一时引起热议。有人说,古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今有谷爱凌“温韭战滑雄”。

  外国媒体对这一细节非常感兴趣,在网上发布了谷爱凌吃韭菜盒子的视频片段,显然不清楚吃的叫什么,只能含糊其词称其为“小吃”。实际上,韭菜盒子的打开方式并不是“小吃”,完全是主食。当韭菜与面饼相逢,也是一道历史文化的餐桌风景。

  “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韭菜盒子,是以韭菜、鸡蛋、面作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的美食,是华北、东北地区非常流行的传统食品。在山东沿海地区,韭菜盒子有时会包着虾仁、扇贝,味道更是鲜美。

  韭菜盒子不只是现代人爱吃,它在古代就是各个社会阶层都喜爱的美食。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非常清晰的记载:“韭合: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

  韭菜盒子何时起源,目前还难以考证。而山东饼食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从两汉到隋唐,饼是所有面食的通称。东汉北海(今潍坊昌乐)人刘熙《释名》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汗,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体饼之后,皆随形而名之也。”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山东地理条件较好,谷物等品种较多。

  这一时期,山东居民的主食皆以面食和豆类为主,杂粮为副。以麦面加工而成的“饼”成为民众的通用食物。饼的种类繁多,诸如胡饼、蒸饼、煮饼、细环饼等,都以面粉制作,充分说明小麦在农作物种植中占据强势地位。

  随着面食的普及.到西晋时人们已掌握了发酵技术。西晋何曾“蒸讲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能裂开的蒸饼显然是发酵面,不发酵的死面是无论如何也蒸不裂的。

  而韭菜盒子的馅料——韭菜,比饼本身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在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对“韭”的解释为:“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意思是韭菜这种蔬菜种植之后就能够长久地收割。

  其实,韭菜的“韭”字属于象形字,字的下部“一”代表的是土地,上面的“非”在小篆的书写下非常像旺盛生长的韭菜叶子。“韭”也常被写作“韮”,宋代官修韵书《广韵有韵》当中解释说:“韭,俗称韮”。之所以将韭菜的“韭”字上面加上一个“艹”字头,是因为韭菜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能够连续收割,所以上面加上了“艹”字头。

  我国种植韭菜的历史可谓久远。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就记载:“(正月)囿有韭。囿也者,园之燕者也。”戴震校本“韭”字前有一“见”字,而“燕”字当为“藩”字。“(正月)囿有见韭”意即正月苑囿中刚开始长出韭菜,而“囿”则是有藩篱的园子。历史学家王铎先生认为,殷商和周代时期的“囿”,均有提供禽兽肉食和蔬菜瓜果的功用。此时囿中的韭菜,当是由人工种植。

  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在先秦时期,韭菜的种植技术已相当完备。古人发现韭菜耐寒,便开始通过深挖做畦、覆粪酿热、简易地面覆盖的方式进行过冬韭菜的栽培。到了汉代,韭菜种植已较为普遍。居延汉简中有韭菜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十问》中说“草千岁者唯韭”,并认为它是“百草之王”;张衡《南都赋》中描述当时的厨房中也备有“秋韭冬菁”。

  值得注意的是,韭菜的种植技术在汉代也有了新的突破,即在冬季进行温室反季节种植。据《汉书》记载,在西汉元帝时期,皇宫内的太官园就已经有了通过昼夜燃火来升高室内温度,以此来在冬季种植蔬菜的技术,而且通过该种植方式种植的蔬菜中就有韭菜。

  到了北魏时期,山东老乡贾思勰在所撰《齐民要术》中,更是从选种、播种、治畦与肥水管理、收割方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韭菜栽培技术。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先秦秦汉以来韭菜栽培实践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该技术传承和发展的大框架。

  在谈到韭菜如何收割管理时,贾思勰记述道:“高数寸剪之。初种,岁止一剪……韭高三寸便剪之,剪如葱法。一岁之中,不过五剪。每剪,杷耧、下水、加粪,悉如初。收子者,一剪即留之。”所谓“剪如葱法”即“剪与地平。剪欲旦起,避热时”,这与“日中不剪韭”是一个道理,主要为了避免日光暴晒,这样剪下来的韭菜才鲜嫩可口。“初种,岁止一剪”,至今仍然沿用,可更好地培养根茎营养,为来年高产打下基础。

  在《齐民要术》中,载明了栽培韭菜最核心的技术,这些技术也得到扩充和发展。清乾隆年间,日照人丁宜曾以自己的农耕经历写成《农圃便览》,其中在剪韭时提到“割韭忌日中,夏日尤甚。谚云‘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又忌干土剪割。”“谚云”重申了《齐民要术》中提及的传统,“忌干土剪割”则对技术措施有了更加细致的要求。

  韭菜的栽培技术自唐代中晚期以来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唐末《四时纂要》中,出现了能够节省土地种子并提高生产效率的移栽技术;元代农书则分别记载了育苗移栽与分根移栽;明清时期,该技术在南北方均获得广泛的应用。

  在宋元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韭菜的软化栽培技术,通过地窖软化和覆土粪软化培育出味道更为鲜美的韭黄和韭芽。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冬春季节市场蔬菜供应,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人的收入。

  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在现代人看来,韭菜是一种普通的蔬菜,但在古代,韭菜可是祭祀必备的贡品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记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说法。孔颖达在《五经正义》当中注释为:“四之日其早,朝献黑羔於神,祭用韭菜,而开之所以御暑,言先公之教,寒暑有备也。”意思是说到了四之日(周代历法当中的四月)这一天需要献上羔羊和韭菜进行祭祀。

  先秦时期,祭祀中韭菜成为献祭的礼物,聘礼中韭菜成为招待贵宾的美味佳肴。后世沿袭了祭祀用韭的礼仪。《礼记》载:“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肠……”这里所说的是荐新礼,即挑选当季的时新蔬菜,搭配肉蛋类,祭荐给祖先以表达孝思敬意。

  天子、诸侯、大夫和士有自己的规格,庶民则用时鲜之物为祖先荐新。考虑到庶人的经济条件及社会地位低下,所以“以韭祭祀,韭卵相配”,韭和卵均为平常之物,而“韭以卵”正是“统治者发布的顺乎民情的行为规范”。在《史记》中,就有用鸡蛋炒韭菜进行祭祀的内容。

  古人为何要用韭菜进行祭祀?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投射和情感寄托,人们发现韭菜有“剪而复生”的特点,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用其进行祭祀有乞求保佑祖孙代代昌盛的意思。

  长期食韭的习俗渐渐形成了各种文化心理,其中包括各种人文趣事。如《南齐书·庾杲之传》:“(庾杲之)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菹、沦韭、生韭,杂菜。或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韭”谐音“九”,韭菹、沦韭、生韭乃三“韭”,即三“九”即为二十七,此为古人戏言。此典故赋予了韭菜贫与趣、贫与节的情志意蕴。

  《南齐书·周颙传》:“(颙)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至此,“春初早韭”“春韭”成为文学中常见的经典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情意美。《郭林宗别传》:“林宗有友人夜冒雨至,剪韭作炊饼食之。”杜甫名句“夜雨剪春韭”即源于此处。

  南宋时,陆游堪称是写“韭”高手。他诗句中写及的韭菜的意象可谓姿态万千,意蕴丰富,如“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雪晴蓼甲红,雨足韭头白”“黄耳蕈生斋钵富,白头韭出客盘新”等。《红楼梦》中,林黛玉替宝玉作诗一首:“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韭菜除了在祭祀、文学等领域出演重要角色,在医药、民俗等文化领域中也有一定地位。尤其是在农耕文化中,类似“苔下韭,花下藕”的农谚,更是层出不穷,凝聚着农人的智慧。“十月的韭菜——老了”“割韭菜不用镰刀——胡扯”“城里人把麦苗当韭菜——不识货”“炒韭菜放葱——白搭”等歇后语,更是彰显乡土情趣。(卢昱)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