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文艺把元宇宙“接回家”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3-09 09: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钟艺志

  2021年年末,无论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还是上海《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发布的2021年“十大网络热议语”,抑或是《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2021年“年度十大热词”,“元宇宙”都位列其中。互联网企业、科技领域、资本市场纷纷投入建设元宇宙,全民热议元宇宙,都让元宇宙成功站上了风口,成为了2021年年末十足的“爆款”。然而元宇宙一词最早却是从文艺中而来。

  元宇宙的存在依赖诸多科学技术的突破、应用与整合,如AR、VR、XR、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5G、6G、社交网络等,而这些正好吸引到了当下不少商业资本集团的目光:国内百度、网易、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占位,国外微软、英伟达等软硬件公司也相继入局,脸书(Facebook)宣布更名为“Meta”,原生元宇宙概念股Roblox上市……元宇宙概念在资本的裹挟下破圈传播,甚至是被炒作、牟利。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当下,我们尝试把这个从文艺界走出来的热词“接回家”,回归文艺领域,用文艺评论的方式客观理性地辨析、探讨。

  艺术的“元宇宙”:从虚拟现实到虚拟成为现实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30年前的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出版,书中描述了一个名为Metaverse的虚拟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公共入口连接,以虚拟“化身”进入其中,进行交流娱乐,开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人生,这一虚构空间在小说中被译为“超元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宇宙。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解释道:元宇宙,就是通过人体感知技术和数字互联网的结合,让人们以身心融入的方式,沉浸在虚拟现实情境中的一种数字化空间,人们使用各种技术聚在一起游戏、社交和交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虚拟现实生活空间,这一虚拟现实就是当前所说的元宇宙。也正因为它所具备的虚拟、沉浸、互动等特质,让元宇宙在艺术活动领域创生出了截然不同的美学景观,颠倒艺术和人的传统关系,彻底改造艺术活动的旧规则、形态、理论和评价方式,并给艺术带来可见的新变。最终,“‘虚拟现实’在这里将要告别它的‘摹写现实形态’: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对现实的高保真呈现、摹仿或拼接、叠加;转而走向未来虚拟现实的‘创生现实形态’:虚拟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幻觉,还化入人类的生命经验和感知记忆,成为人类的‘另一种现实’。从虚拟现实到虚拟成为现实,元宇宙颠倒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并重塑艺术的美学范式。”

  其实,“生活在虚拟世界”这一想象早已普遍出现在了科幻文学、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之中。科幻小说《真名实姓》《神经漫游者》、电影《黑客帝国》《头号玩家》、电视剧《黑镜》《西部世界》以及多个电子游戏都打造出了脱离现实的虚拟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雯认为,元宇宙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虚拟和现实融合的媒介及媒介化社会形态,势必包含大量媒介内容,而影像内容是其中之一,其主要通过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混合三种方式进入元宇宙,逐渐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拥有“交互界面与系统”“沉浸式场景”“数字人”这三个元宇宙影像内容形式基础的关键要素,最终产生情感沉浸型、故事体验型、互动参与型、社交联动型等影像内容类型。可以预见,影像内容将是元宇宙文艺里的重要领域。除此之外,使用影像媒介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子游戏,也都被吸进这包罗万象的元宇宙之中。

  文艺与元宇宙:征用抑或介入?

  面对虚拟世界的强大劲头和猛烈攻势,人世间可谓喜忧参半。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夏烈指出,当下很多新概念常以科技之名提出来,但背后都是经济的目的及商业资本集团在起作用,其中常常会交织着跨界于文艺(创意和娱乐)的痕迹,而这一次的元宇宙,更是直接征用了科幻文学的概念,它为资本力量铺就了一张想象力的蓝图,刺激资本倾注于此,忧思也随之而来。他认为,元宇宙“策略性地忽略了人与自然空间的疏离和线下生活的本真性问题。……模仿‘造物’和‘创世’原理,用人的当前技术再造一个‘次元’,通过网络经济的新经济规则等卷入海量用户,使之全面‘物化’和基建化。这中间存在着进步与增殖的内涵,但归根结底其所描述与允诺的图景跟现实生活、现实人生的奋斗及其严肃性是有脱节的,亦非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那个‘世界’(次元)。”与此同时,元宇宙的公地私用或者说公地“资”用,使其中的人们很可能仅仅是在为资本家“打工”,接受他们游戏规则的剥削。除此之外,当元宇宙文艺必然产生后,是文艺被征用?还是文艺介入元宇宙?这也成为一个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光也表达了这一忧虑。他认为,“文艺追逐新技术的勇气固然可嘉,但若在追逐的过程中被技术带偏了自己的节奏,其美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价值维度被技术的单一标准消减于无形,那么不得不说这种追逐是彻头彻尾的盲从。”文艺的秩序绝不是产权、版权、货币等资本色彩浓厚的经济秩序范畴所能概括的,它的“唯一性”也不是基于数字技术新秩序而带来的文化资产可垄断的“唯一性”,真正令文艺原本获得“独一无二”性的是“灵韵”。因此,他表示,“文艺可以也应该将启真储善的美的规律秩序反向赋予‘元宇宙’中的‘万象’。由此,其方可抓住这新生的契机,真正开拓出文艺的新空间,创造出文艺的新宇宙境界——美秩序中的万象。”

  元宇宙的明天:明日黄花还是星辰大海?

  站在当下,元宇宙概念的出现把一种未来拉至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我们人类终极的明天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说:“在这个由新奇转厌倦的拐点,在元宇宙日益变成明日黄花的时刻,其实更应该深刻反思一下,它到底该何去何从。或者更重要的是,它到底来自哪里,还到底隐藏着多少未被穷竭的潜能。”除了拼命地想要抓住未来之外,稍稍往后倒退一点未尝不是一个选择,他提出可以从晚近以来的媒介考古学那里汲取灵感,用考古学的方式从这个“终极算法”的元宇宙中挣脱而出,重新回归媒介的那种差异性、多元性的张力和源头,让其回到它初生和萌发时的那种新鲜和未知的状态,或许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其实对于科幻文艺来说,元宇宙的热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能量。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韬认为,在这场元宇宙的热议中,一些科幻观察者和评论者保持了可贵的清醒,他们表示,元宇宙是一个早已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的“老概念”,它只是赛博空间的一种形式。虽然赛博朋克的出现一度丰富了科幻的内涵,但却越来越成为科幻多元化发展的阻碍,使今天的科幻母题变得更加单一,科幻对现实亦步亦趋,元宇宙的热炒成为信息科技“虚火旺盛”的表征。由此他提出,科幻文艺理应发挥它的批判作用,引领人类社会将目光从赛博空间里转移出来,投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也唯有如此,科幻文艺才能重新获得源头活水,开创新的黄金时代。

  未来正来,元宇宙究竟会不会成为我们的明天,元宇宙里会不会创造出文艺的新空间,时间终会给出答案。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乐见未来,去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正如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指出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文艺发展的新空间更加广阔多彩。(钟艺志)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