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都市情感剧走进都市,还要走进艺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都市情感剧走进都市,还要走进艺术

来源:解放日报2022-03-10 09: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曾于里

  都市情感剧一直是常拍常新、颇受欢迎的剧集类型。

  如何定义都市情感剧?中国传媒大学刘晔原教授认为:“都市情感剧属于家庭伦理剧的一个分支,由于只限于表现夫妻之间的婚变,探讨的是女性婚后在家庭和事业中的定位取向,探讨夫妻情感变化的原因,因而自成类别。”这一看法凸显了都市情感剧两个特色:它是家庭伦理剧的分支,它更多聚焦的是婚姻关系中的变化。

  导演刘新认为:“都市情感剧主要描绘当下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曲折经历,以及面对现实问题时内心的煎熬与考验,再现当代都市青年的情感观念。”此观点强调了都市情感剧的都市背景,其对“情感”范畴的定义更为广泛,除了婚姻关系外,也涵盖都市青年的情感变化。当然,都市情感剧对现实的强烈关切,也让它与一般的言情偶像剧区别开来。

  综合言之,都市情感剧以都市为背景,注重表现都市人的爱情态度、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探讨转型时期中国人的情感态度、体验与变化;都市情感剧具备强烈的现实感,是展示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的一扇窗口。

  近年来,都市情感剧成为荧屏的一个热点。这一段时间,就有多部高热度或高收视率的都市情感剧亮相。比如,2021年岁末的《不惑之旅》《小敏家》《爱很美味》,2022年的《完美伴侣》《婚姻的两种猜想》《我们的婚姻》《相逢时节》……近期的都市情感剧紧跟时代变化,充分彰显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呼唤优良家庭价值的回归。与此同时,都市情感剧的过度“精英化”、痴迷戏剧冲突而流于狗血等弊端,也值得省思。

  奏响“变奏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都市日益成为国人重要的生活空间,都市文化也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和价值取向。从“乡土社会”迈入“都市文明”的过程中,国人传统的情感理念与新兴的价值体系必然产生摩擦与碰撞,爆发了新的冲击、新的困惑、新的矛盾。这为都市情感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宝库。

  作为都市人情感发展与变化的一面镜子,都市情感剧应时而变,不断奏响新的变奏曲。这是现实主义的内在要求。就像知名编剧赵冬苓所说,现实主义要能够传达时代精神,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表达创造者审美态度。这就决定了作为现实题材的都市情感剧,要扎根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呼应现实,从变化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新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真切地反映现实规律、回应时代需求。

  因此,近期的都市情感剧有了三个鲜明变化。其一,传统婚姻的家庭分工模式正遭遇挑战。《完美伴侣》和《我们的婚姻》都聚焦家庭分工这一议题,颠覆了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传递了“全职妈妈也是值得尊重的工作”“全职妈妈可以在职场中重新证明自我”“全职爸爸不是吃软饭”等观念。

  其二,婚姻的组成形式复杂化了,但对其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家庭的价值得到凸显。譬如《不惑之旅》《小敏家》里,中年人的爱情“第二春”不必只有鸡飞狗跳,也可以有更多的温馨浪漫。中年人的家庭重组可能需要跨越更多的障碍,比如《相逢时节》夹杂了商战、复仇等元素,但落脚点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柳暗花明。

  其三,年轻人的婚姻观与恋爱观,更为自由也更为自我。《爱很美味》中爱情犹如美食,三个女性对爱情的态度是品尝、体验与享受的姿态。《婚姻的两种猜想》中,快节奏时代的爱情也可能“快捷化”,两个年轻人竟然是依靠大数据闪婚,也必然出现各种新的问题。

  点亮“指引灯”

  一般来说,传统的家庭伦理剧更多是以乡土社会为背景。乡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重叠交错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圆体系。在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免不了剪不断、理还乱。

  城市与之相反,人与人之间有明显的界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一种契约关系。作为家庭伦理剧的分支,都市情感剧固然也以家庭为主要场域、着重呈现伦理关系的变化,但一定程度上,都市里“陌生人社会”所构建的人际关系、所传达的伦理观念,对传统形成了一种“背离”。

  以前,部分都市情感剧对家庭关系与情感的刻画,常陷于“负向”的价值取向之中。例如,热衷于表现家庭关系中的负面因素,家人关系充满算计与背叛;将父母塑造成“极品”父母,渲染“父母皆祸害”的消极倾向;在婚姻关系中凸显“小三”“出轨”等元素;在爱情书写上强化物质、房价等对爱情的碾压……这些都市情感剧固然前所未有地凸显出个人的意志与选择,却也将传统的家庭伦理与社会温情弃之不顾。如同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所担忧的,传统的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乡村共同体被粉碎,“人们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他乡异国”,因疏离而孤独。

  不必讳言,之前的一些都市情感剧走向了新的误区,多了自私、冲动、感官享受、物质追求,少了责任、付出、道德守望与精神追求。“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带领我们去追寻现实的载体,努力去挖掘混乱人生的真谛。”文艺作品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思想上的引领、价值观上的指导。近期的都市情感剧出现的一个可喜变化是,它们拥抱新观念新价值的同时,也正视传统家庭伦理遭遇的冲击,最终走出迷途,重新守护家庭的价值、守护优秀的伦理观念。

  所以,《小敏家》《相逢时节》中,家庭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关系难解难分,但主人公们相信“家和万事兴”“家人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他们以爱和包容化解矛盾。《爱很美味》《婚姻的两种猜想》等体现年轻人恋爱婚姻观的剧集中,主人公追求个人主义,也始终相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相信婚姻的价值,他们敢于付出并得到对方爱的回应。《完美伴侣》《我们的婚姻》里,女性的崛起必然带来家庭关系的改变,要摒弃“男尊女卑”的糟粕,也依然肯定伴侣的协作、携手建设更好的家庭。

  优秀都市情感剧对爱情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的想象与构建,支撑起变化时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起到“指引灯”的作用,鼓励更多的包容、理解与协作,有利于年轻人创造更为和谐的情感关系与婚姻关系,避免年轻人陷入价值迷失和道德立场的虚无。

  警惕“狗血化”

  都市情感剧自然会展示一个物质繁荣、经济发达的城市空间。在开篇所提及的都市剧中,几乎都是以北京、上海作为故事背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观具备一定的奇观效应,可以吸引广大生活在中小城市与农村的观众。而作为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也为无数职场精英提供了挥洒智慧的舞台。所以,都市情感剧中的主人公往往从事精英行业,比如《完美伴侣》的女主人公是顶尖律师事务所的王牌律师,《我们的婚姻》中的主人公是投行精英,《不惑之旅》《相逢时节》的男主角都是公司老总……

  呈现都市中最繁华的那一面、关注都市中最精英的那一群人,并无不可。然而,如果都市情感剧过于“精英化”,主人公一个个住豪宅、开豪车、开口闭口几千万的生意,也会带来新的局限——疏于对普通人生活的观照,不够接地气,会让观众觉得“只可远观、难以共鸣”。

  除了过度“精英化”外,另一需要警惕的问题是“狗血化”——痴迷于对各种热门话题的迎合。都市情感剧可以关注话题——毕竟话题本身是现实的一种浓缩,只不过,应该警惕话题先行,更要避免为迎合话题生硬地制造矛盾冲突,甚至为此牺牲了剧情逻辑与人物逻辑,让情节走向狗血,让人物走向极端,让作品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而当前的都市话题剧普遍陷入这一窠臼。《小敏家》中,小敏遭遇“极品”前夫,小敏的妹妹遭遇“变态”伴侣;《相逢时节》中,围绕在男主角身旁的是“极品”姐姐、“极品”前妻;《完美伴侣》《我们的婚姻》均局限于“家庭分工”这个话题本身的演绎,无论人物、剧情都只是为这个话题服务,剧情也由此显得雷同,艺术魅力过于单一。

  可以说,近些年来的都市情感剧缺乏平淡隽永的艺术魅力。虽然热热闹闹,却也有些浮躁;虽然热度很高、大剧不断,却也显得模式化、套路化。回想起21世纪初的一些都市情感剧,诸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更多地注目都市平民的生活,静水流深、温暖醇美,有对生活的真观察、真感悟、真思考,其传递给观众的价值指引“欲辨已忘言”。这是当前的都市情感剧还应努力的方向:让观众不仅仅是进入一个都市空间,更是进入一个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的艺术世界。(曾于里)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