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自信中国风,一起向未来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自信中国风,一起向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2022-03-14 09: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徐 馨

  圆满落幕的北京冬奥会,在短短十七天的时间里,凝聚了赛场内外的体育人生,让我们看到拼搏的力量、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运动员们的友爱互助。这正是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魅力所在:运动员们同台竞技、勇创佳绩的同时,也如一颗颗纯净的水珠,折射出体育精神与人格魅力。

  上图:创意源于西汉长信宫灯的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资料图片)下图:中国队冰舞组合王诗玥(左)和柳鑫宇身着青绿山水主题的比赛服。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制图:赵偲汝

  图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视觉外观设计主要图形。资料图片

  在北京冬奥会上,和体育同样具有连接人心、打通人心力量的,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中华文化。

  万众瞩目的开幕式,以“中国式浪漫”唱响“一起向未来”的宣言;欢乐相聚的闭幕式,大家在五环旗下依依惜别,“天下一家”的浪漫烟花、寓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结,让多少人内心的企盼得到共鸣和回响。多少人也由此领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智慧、“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象、“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的深情,感受当代中国的自信从容和蓬勃生机。“雪如意”“雪游龙”“雪长城”,见证运动员汗水与激情的比赛场馆,则是将科技、运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具象载体。火种灯、会徽、体育图标、颁奖礼服……北京冬奥会视觉呈现的“中国风”几乎无处不在。国内外运动员自发设计的带有中国元素的装备也频频出镜,引人注目。

  可以说,北京冬奥会不仅是成功的凝聚人心的体育盛会,还是高水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的集结荟萃,为我们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启示一,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取之不竭的创新宝库。现代与传统交汇、科技与文化融合,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风”不仅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插上一双抒情的翅膀,而且塑造了一个既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与价值观念,又表现人类对美与创造共同追求的当代中华文化形象。

  大到场馆设计。首钢滑雪大跳台造型巧借敦煌壁画中飞天丝带的灵动气韵,视觉上飘逸轻盈,因而别号“雪飞天”;跳台旁已停用的工业烟囱和冷却塔则稳稳矗立,静默高冷——古典、工业与现代的大胆融合,让首钢大跳台在海内外社交媒体频频刷屏。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同时化用“中国龙”的意象和中国古典园林水榭长廊的设计理念,从空中俯瞰有如盘龙在山。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云顶滑雪公园坡面障碍技巧赛道融入烽火台元素的“雪长城”等等,不仅为各国体育健儿展示自我、挑战极限提供一流的硬件支持,而且为整个冬奥会带来一抹充满人文底蕴的“中国风”。

  小到一盏灯、一枚徽章、一束捧花、一件礼服。正在故宫举办的“何以中国”特展中,有一件来自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汉长信宫灯。这件文物有一份独一无二的“文创品”,那就是北京冬奥会的“火种灯”,后者造型和巧思都受到前者启发。北京冬奥会会徽,方寸之间创造性地融汇了篆刻、剪纸、书法与冰雪运动。颁奖礼服如“鸿运山水”“唐花飞雪”同样是对传统的化用: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唐代经典纹样“宝相花”,被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北京冬奥会的颁奖捧花也不是鲜切花,而是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织就的绒线花,一丝一线承载着真情,也传递着绿色环保理念。

  或有形或无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果纷至沓来。它们不仅以北京冬奥会为大型展台,更深度参与到体育盛会之中,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这让身处其间的各国运动员既在体育竞技中得到历练,又在丰富的中式文化意象的浸润中收获审美体验。

  启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鼓荡于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风”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给人以安住其间、尽可自在徜徉的从容适意,这是顺应当代文化潮流走向使然。在北京冬奥会这个舞台上,世界所看到的,正是当代中国的“文化日常”。

  这份从容气象来自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加深,来自时代不辍前行的铿锵足音和兼容并包的胸怀。这一切激荡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和创造热情,生发出对中华文化的敬惜和珍视,涵养着以“国风国潮”为趋势的当代文化生活。

  作为建筑物的奥运场馆,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巧用工业遗产,到赛事结束后永续利用,体现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师对这片土地上文化遗存的创造性转化、对最新技术手段的学习借鉴,以及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奥运场馆设计的现代“中国风”,其实是近年来中国建筑界从师法于外,转为注重发掘文化传统这一新走向的缩影。

  北京冬奥会“中国风”,同样是近年来“国风国潮”的自然回响。冬奥之外,文博热已持续多年。壬寅春节未至,国家博物馆春节期间的票就已一抢而空;从故宫博物院的历次特展,到新开放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常常一票难求。文博类文创产品纷纷入驻电商平台,成为“网红”。日常生活中,传统服饰与当代审美的结合已是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曾经知音难觅的传统民乐和中国舞,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频频出圈。

  启示三,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最为可亲;被一个个具体个体切身感知的文化,最能将人心相接、人情相连。个体成为媒介,将感受到的文化自发地传播出去,有如涟漪,层层延荡。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外运动员自发的“文艺众创”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飞龙在天”的战袍、“孙大圣”的头盔、“龙腾虎跃”的护膝,不一而足。运动员本人也参与到这浓郁“中国风”的设计中。比如,一只同时集纳了大熊猫、长城与游龙等典型中国元素的头盔,就出自法国滑雪运动员之手,“希望以此传递对中国人民的问候和祝福”。媒体镜头下、个人社交平台上,运动员连同他们的专业装备,在向世界诠释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讯息。

  人们在北京冬奥村和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日常起居和工作,更是“沉浸式”的中华文化体验。运动员之家借鉴了北方四合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中国人对和睦团圆的追求,也与奥林匹克倡导和平、团结、友爱的精神相契合。北京冬奥会餐厅集结各国各地美食,有的外国运动员比赛间隙“转型”做起美食博主,自发传播“中国味道”;豆沙包、韭菜盒子等中国特色食品,时不时作为运动员的“零食”出镜。恰逢春节,外国运动员手书春联、身穿“虎服”拜年,深度体验“中国年”。主媒体中心中医药文化展厅内外,青蒿素、“五禽戏”、“三药三方”,同样吸引着海外来客,更有拔罐、针灸等传统中医技艺适时帮助中外运动员缓解伤痛。

  风从东方来。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风”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的共创共生,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投射与缩影。这股“中国风”还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对真善美的共同向往。无形的文化纽带与体育精神一起,将人们紧紧相连。

  “春雷响,万物长”,期待我们以更深邃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更自信的姿态,继续谱写新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华彩篇章。(徐 馨)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