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学与影视,携手开拓新境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文学与影视,携手开拓新境界

来源:人民日报2022-03-17 09: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核心阅读】

  向文学致敬,向现实主义致敬,向普通劳动者致敬,向一代代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奋斗者致敬,是小说《人世间》的精神内核

  电视剧《人世间》成功地将有力量的文学转化为有魅力的光影,源自创作团队高度契合的艺术追求与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贴着时代的脉搏、贴着人民的心跳,文艺创作天高地阔

  上图:小说《人世间》书影。(资料图片)下图:电视剧《人世间》海报。(资料图片)

  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带来了大范围的追剧热、讨论热。

  2022年早春时节,不少中国家庭在电视剧《人世间》的陪伴下度过。这部“全家人都爱看”的电视剧,创下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近5年电视剧最高收视率,目前已累计超4亿受众观看。电视剧热播引发有关话题持续热议,小说原著《人世间》也数次登上多家图书销售平台畅销榜。《人世间》由文学跨界影视,从专业阅读扩展为社会阅读,从文艺作品延伸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中国作家协会近日召开的“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上,20余位作家、编剧、评论家、影视工作者展开热烈讨论。今天的文艺创作如何匹配波澜壮阔的时代变化?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艺精品何以炼成?文学与影视如何互补?如何用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人世间》热播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贴着人民的心创作,就会得到人民的爱

  正如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所说:“《人世间》热播,再一次有力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是站在文学的肩膀上。

  原著长篇小说《人世间》以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它既是一部厚重温暖的百姓奋斗生活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发展史。向文学致敬,向现实主义致敬,向普通劳动者致敬,向一代代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奋斗者致敬,是小说《人世间》的精神内核。梁晓声说:“我从未在感情上和劳动大众及他们的生活脱节。”我们从中看到一位文学工作者对生活的忠实、对人民的深情。

  电视剧《人世间》成功地将有力量的文学转化为有魅力的光影,源自创作团队高度契合的艺术追求与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人世间》剧本写了3年,直到电视剧拍摄关机前一个月,编剧王海鸰仍然在修改。电视剧与原著既一脉相承也添彩加戏,将小说表达转化为影视表达,有技术上的创造,也有理念上的突破。对于擅写家庭剧的王海鸰而言,改革家、企业家的生活是创作经验的盲区,但她没有退回创作“舒适区”,而是迎难而上。她认为:“仅把戏局限在家庭,势必会降低剧的分量,也不合小说初衷”。踏踏实实拍出一部以工人群体为主角,辐射社会各人群、展现近50年中国社会变化的电视剧是导演李路的夙愿。李路说:“国家的变化发展大家感同身受,我们不应忘记基层群体的劳动和付出。”他将多年的思考沉淀倾注在这部剧中。诸多实力派演员为塑造好角色动了脑筋,下了苦功夫,以二度创作为电视剧添彩。《人世间》剧组工作人员最多时达上千人,辗转长春、哈尔滨等多地实景拍摄,曾为一场戏长途奔袭两三百公里,搭建3万多平方米的摄影棚还原小说中的“光字片”,仅布光的灯线就用了7万多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观众不会拒绝滚烫、真诚的作品。从115万字小说《人世间》到58集电视剧《人世间》,创作精品是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作品与观众最有效的沟通语言。

  生动书写时代生活,写活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认为,《人世间》热播,是“人民史诗的力量、人民美学的胜利”。小说《人世间》的字里行间,“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与担当”。电视剧《人世间》内蕴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理念,改革开放中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良善品德的传承坚守,通过普通人的命运故事展现了出来。

  在剧中,人物形象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他们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拨动了很多观众的心弦。周父周母的相濡以沫、周秉义的刚正有为、周秉昆的憨实仗义、郑娟的悲苦坚韧、蔡晓光的体贴通透……一个个从生活中“走”出来的真实的人、感性的人,经过艺术的加工,成为具有艺术典型特征的人、富有审美意味的人、承载价值引导力的人,传神而深刻。

  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纵深,赋予《人世间》史诗般的厚度。观众特别是青年人,透过周家三代人的经历和故事,重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走过了怎样的道路,理解这些变化和成就从何而来,读懂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回望这段不平凡的历程时,观众得到的答案是有力量的。更可贵的是,《人世间》的讲述不回避坎坷,敢于直面且战胜困难。它通过生动书写一个时代的生活,写活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写出了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气与魂。这种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追求,让现实题材创作彰显出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从小说到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为当下文艺工作者重申一个“常识”:贴着时代的脉搏、贴着人民的心跳,文艺创作天高地阔。

  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共同开拓文艺新境界

  优秀文学作品是全社会共有的文化财富。“在新时代文化生活版图和现代传播格局之中,文学以更立体的方式放大自身价值,主动同众多艺术门类、文艺形态交流互鉴、融合接轨,不断播撒文学的种子,开拓文艺新境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森建议从更高的站位和更广阔的角度出发,不断思考开拓新时代文学丰沛的生命力和多样的可能性。

  文学和影视的联姻是优良传统。从《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的改编到《祝福》《林家铺子》《家》《四世同堂》等改编自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经典名作的影视剧,在中国文学和影视发展的历程中,文学与影视在双向赋能、双向驱动中,深刻反映时代变革和现实生活,也构筑了中国文艺的璀璨繁荣。

  新时期以来,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获奖作品的影视作品蔚为大观。统计显示,1982年至今,茅盾文学奖共计48部获奖长篇小说中,从《芙蓉镇》《钟鼓楼》《平凡的世界》到《历史的天空》等,有31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京剧、话剧。文学一直在场,优秀文学作品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建构着今天的文艺图景。

  中国作家协会将面向全国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一批高水准、有分量的文学力作,有望为影视和其他文化领域输送更多更好的文学资源。

  “一部杰出的作品依存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依存于时代里每一个人的选择。阅文集团一直在大力扶持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我们希望推动更多优秀现实题材文学IP的影视开发,从而有力弘扬主旋律、传递更大的正能量。”《人世间》出品人程武说。

  以《人世间》为榜样,期待不远的将来,文艺创作沃土厚植,精品力作花繁叶茂。(任姗姗)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