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旅生活跃动出的诗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军旅生活跃动出的诗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3-24 10:33

  作者:丁晓平

  刘笑伟是一位创作观极为清晰的军旅诗人,在他看来,新时代军旅诗创作,在传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同时,还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诗歌的优秀成果,但“一秒钟都不能脱离这个时代”。

  在其诗歌新著《岁月青铜》中,我们可以看到刘笑伟对这种诗歌观的实践。诗集分为“钢铁集结”“谁能阻止青春的燃烧”“写下太阳般闪亮的诗句”和“一个大校的下午茶”四辑,共收入诗歌77首,清一色的军旅题材,清一色的钢铁旋律,是他以诗歌之名聚焦备战、聚力强军,以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向新时代伟大强军事业致敬之作。诗人写道:“我们是中国军人,/是绿色的海洋,是枪炮所构造的/金属的鸽子,是夏日乐章中/最热烈的一节;是峭壁上的花朵和黄金,/是转折关头升腾的烈焰,/是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我们守卫着黄河的古老,/守卫辽阔海洋和天空,/以及敦煌壁画的色彩。/我们热爱的云朵,垂下雨滴/守卫祖国大地上每一粒细微的种子。”在如此苍茫、雄浑、壮观又细腻、绵长的文字面前,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以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所营造的波澜壮阔的强军图景——“这是战斗的集群在集结。/我们是强军征程上,品味硝烟芬芳的/年轻的面孔;是迈向世界一流的/热切的渴望;是热血开在身体外的/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朱日和:钢铁集结》)。

  30年军旅生活的淬炼,让刘笑伟拥有无尽的创作素材,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的创作始终从时代脉搏中感悟诗歌的脉动,将艺术创造向着基层官兵的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强军之路、官兵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军营之美、士兵之美、边关之美,形成了钢铁洪流之品格、阳刚风云之气派,发出了青铜金属之跫音。

  刘笑伟的诗歌是有情之作,他以充沛的热情和火热的激情,拓展了军旅诗歌的意境之美。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现实生活,诗人往往从具体感受入手,触摸深层次的生命流动,然后把丰富的人生意蕴灌注在精巧细腻的形式之中。比如《齐步走》《拉歌》《手榴弹》《坦克》《勋章》,再比如《北斗》《巨浪》《东风》《极限深潜》等,写的都是军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或现代科技装备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可是经过他的点染勾画,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和韵味。阅读他的诗作,我们的五官突然灵敏起来,平时感觉不到的声音清晰入耳,平时闻不到的气味浓郁扑鼻,显露出日常生活表象之下充满生命力、战斗力的军营。在西沙“祖国万岁”的石刻前,诗人写道:“用钻头、锤子和刻刀/在我身体里凿出的颜色/他把这片红,深深描入礁石和我的血液/让我每天的心跳/和南海的波涛一起/汹涌澎湃,响彻我和我的祖国”(《描红》);面对一匹草原上的蒙古马,在对峙和凝望中,诗人“自己背上也长起驼峰,储存了/一个小小湖泊的水/隐藏着徒步穿越沙漠的梦想”(《对峙》);看见那一辆在训练场怒吼的坦克,诗人感到那坦克的履带是“挂满风暴的鼓”,而“另一条履带上,生长宁静的花蕊。/炮塔在旋转,这里是台风的中心,/热带风暴在钢铁的丛林中酝酿……战斗室里永远是没有风景的夏天,/汗珠在额头上茂密如夏夜池塘的蛙鼓。/我们在奔驰,带着雷神和大海”(《坦克》)。这就是刘笑伟的军旅诗歌带给我们的英雄本色、正大气象和雄浑之美,其中也深深铭刻着军人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面对诗歌,刘笑伟始终怀抱自我革命的精神,他逼迫自己交出偏执、自私、落魄和“试图拯救世界的心”,他要求自己“善待每一个人”,“用善良和慈悲/宽容和耐心/慢慢打磨生活的诗意”(《内功》)。在这样的打磨中,每一个方块字在他的心中、笔下“都是一个戍卒”,“让每一个汉字/都穿上盔甲/闪耀青铜的色泽”(《调兵》),而诗人就在这样的字节跳动之中,以点铁成金之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点金山”,山中嘉木参天、果实芬芳。

  刘笑伟的军旅诗歌中“有盐,有黄金”,诚如他所立下的誓言,“我把军旅岁月走过的路、吃过的粮,/全部化为体温,化作酒,/折叠出纸上蜿蜒曲折的诗行”(《我的军旅诗》)。而这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诗行,也足以让笑伟的军旅人生珍贵无比,且铁骨铮铮。(丁晓平)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人间》:高概念叙事为何没有软着陆?

  • 从《人生海海》看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叙事突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