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方的细小、漫长与幽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南方的细小、漫长与幽深

来源:文汇报2022-03-27 10:05

  作者:张清华

  朱文颖的小说属于极难把握的一类。通常就是这样,好的小说家中有一类是透明并有整体性的,结构与戏剧性的元素就像鱼骨一样显在;而另一类便是像朱文颖这样,难于说出她的那种好,跳脱,破碎,如夕光的碎金在水面闪耀。像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她小说的心理性总是大于故事性,主观的叙述总多于客观的描写;同时她又比一般的女作家更偏“瘦”,像苏州的园林,小巧而多机关,有捉摸不透的曲折与幽深。

  悲伤

  关于生命的感伤、世事的无常、命运的轮转,我们的先人早已有无数精妙的描写,那些感人的诗意早已成为影响和塑造一个中国人灵魂的迷药。而这样一个传统,一个美学,从地理上说又格外典型地汇集在“文学中的南方”——烟雨如梦的江南中国。因此,朱文颖对于“南方”意象的再现,对她的镜像与神韵的执意追寻,在我看来便不是偶尔为之的随意点染,而是源自内心自觉的一种文化追寻,一种有关本土传统、有关家族历史和个人生命记忆的再造,一场关于“南方想象”的文化精神与血脉传承的寻梦之旅。

  由此我们再来谈谈“莉莉姨妈”这个人物。有私密的世界,有令人捉摸不透的内心,有细小的挣扎和深藏不露的欢愉,有古老和再度重复的命运,这是一个清秀有加但又俗到了骨头里的女人。朱文颖用她来承载自己对于当代历史、对于苏州或“南方”这一“文化样态”的当代演变与命运的思考与凭吊,赋予她的“细小”以一种独有的美学意义。宏大的历史注定与她娇小的命运、天然的“细小南方”之间发生着与生俱来的错位。最先她是爱上了资本家出身的潘菊民,后来则是不得不嫁给了来自北方且有着革命履历的吴光荣,他们在分分合合中度过了大半生,历经了三次离婚两次复婚的悲喜剧,到60多岁时,这位莉莉姨妈还在幻想着与一直鳏居的常德发的爱情,怀着试图开双眼皮的梦想,用时髦的穿戴维持着她的光鲜与姿容。在一片柔和的夕阳中,她一边抱怨着世事的无常与变迁,一边又对生活充满过度的痴心与狂热。

  很明显,朱文颖赋予了这位老年苏州女人以一种真实而荒诞的含义:一生的阴差阳错和命运颠簸并没有使她大彻大悟,而是仍沉迷于从未青睐于她的日常生活,这无论是从哲学还是历史上说,都是荒谬和悲哀的;但是也许这就是朱文颖要书写的“南方”,以及它柔婉实际顽强自在的“细小”。悲剧和喜剧就是这样永远互为表里地延续着,纠结着。倒是作为她生命镜像与延续的“我”,在应该真正拥有生活的时候,陷入了几无救药的忧郁症,对于生活已经彻底厌倦。历史和现实在这里发生着断裂中的扭结、延续中的没落。假如说莉莉姨妈身上更多地是承载着“历史本身的欢愉”的话,那么“我”则无疑是暗示了“历史审视者的悲哀与颓废”。这是小说中悲剧格调的另一个来源。

  漫长

  这是由碎片连缀起来的漫长的一生:那些碎金般的影像、记忆、场景,还有闪回的梦境般的光阴,让我看到了一部细小的属于私人的当代史。这是朱文颖在这部小说中希望构造的一个主旨,也是小说的结构本身。“历史感”即是由此而生的。假如说“悲伤”构成了《莉莉姨妈》的美感格调的话,那么“漫长”则展开了它的历史空间和命题。无疑,这部小说中暗含了朱文颖书写历史的抱负。这矫正了我们通常的一个看法,即南方作家不太热衷和擅长历史的描写。朱文颖在这里强烈地表达了她试图对于“南方记忆”的特殊历史形式的创造冲动,这种抱负的确获得了实现。某种意义上,如果说《长恨歌》式的作品构造了“现代史中的上海”的话,那么《莉莉姨妈》则构造了“当代史中的苏州”。

  《莉莉姨妈》中历史叙述的“策略”是值得注意的,它所采用的是一种“私人场景”与“宏大历史”之间迎面相遇又迅速躲开的交错方式,这是人物的态度,也是小说叙事的态度。历史因为碎片式和“微观化”而显得更加漫长,个人记忆的恍惚旧梦,使它“四两拨千斤”式地虚构出当代历史的曲折,以及它戏剧性的翻覆与跌宕。

  漫长的感觉也通过“重复”来实现:小说中“我”与莉莉姨妈的互为镜像,增加了小说中历史的长度——“我会突然好奇于自己与莉莉姨妈的亲密关系。那种天然的亲近感,相视一笑,那些琐琐屑屑的女人的虚荣心……有时候我甚至觉得那里面仿佛存在一种阴谋。”作为“苏州女人”的一个样本,莉莉姨妈的历史在“我”身上继续延伸着,无论她们的遭际看上去有多么不同,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一样的。这个家族谱系所昭示的历史逻辑,细想正是那“南方”文化中柔软的生命力,它的世俗而强大的存在与延续的意志。

  细小

  如果说“漫长”展现的是南方历史的长度的话,那么这个“细小”,无疑就是南方文化特有的“空间属性”了。

  南方的地理,苏州——上海——杭州,这大约是朱文颖小说的空间直径,这当然很不“小”,但从文化的意义和属性上,他们却足够“细小”,这个细小是精细精致,是妩媚柔软,是小心翼翼,是以柔克刚……它存在于人的内心、存在于南方富足乃至腐朽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自六朝以来,我们的先人已无数次地描绘到它的这种美丽颓败的神姿风韵,朱文颖只是再次赋予了它以具体和生动可感的鲜活形式,表明了在这里所暗含的现代中国历史内部的张力的最大值——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南方”那抽象而又具体、柔软而又强大、散漫而又坚韧、屈从而又依然故我的文化躯体永远存在,安然无恙。如果要把《莉莉姨妈》这部小说的文化意义诠释到最大,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标记和边界了。

  “南方的细小”有无数的方式,小说的生动也体现在这方面,它闪转破碎的故事线索虽然让人疲累,但时时旁枝斜出的叙述却也让人喜悦,那些在运河上夜航船中穿行的景象、在运河岸边随处可遇的书场、在郊外乡下老家的悠闲时光……总能把这“细小”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于朱文颖的小说还应该有若干话题,比如说意象、瘦、破碎,比如叙述的内心化,还有才情、语言,乃至叙述的语气与节奏的魅力,等等。值得夸赞的还有很多,可以挑剔的自然也有不少,比如那故事的丰满度、人物面孔的清晰度,还有故事本身的戏剧性与形式感的凸显度,等等,都可以讨论。但这些也许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大节——她的文化意识越来越坚定和清晰了,这是最令人赞佩和喜悦的。对于一个文化的发现和完成它的叙述,应该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使命,我现在越来越坚信这一点。在将来,如果有那么一个时刻,当人们意识到因为朱文颖的故事,使得人们关于苏州、关于江南有了一个可人的、非它莫属的、血肉交融的、形神兼备的、活的传奇的话,那么就是她最大的造化了,因为那就意味着她不但写出了活在故事里的南方,也同时确立了她自己。(张清华)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