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传统文化的花季在荧屏绚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传统文化的花季在荧屏绚烂

来源:解放日报2022-04-14 09:47

  作者:吴心怡

  传统文化的跨界呈现

  《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在这个春天里落幕了。这个2016年开始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启动、发展于媒介智能化的时代,试图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展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节目中的不少擂主也因饱读诗词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瞩目,使得古典诗词继续在今天“时髦”。近年来,不同的传统文化题材纷纷在屏幕上以综艺的形式呈现,如《国家宝藏》展示文物魅力,《经典咏流传》将包括诗词在内的经典作品进行现代的音乐演绎,《典籍里的中国》介绍古代经典背后的故事等。在综艺领域,传统文化主题节目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且时有“爆款”问世。

  这些节目综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在一众诗词相关的综艺节目中,先驱者《中国诗词大会》率先借鉴了知识问答竞赛的手段,但随着节目一季季的播出,节目组越来越有意识地想要洗脱竞赛感,主动使用特定的主题对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做出有特色的编排和阐释。在节目中,观众既可以感受选手答题的紧张刺激,欣赏他们的风采,也可以聆听嘉宾的阐述,对诗歌获得新的认识。另一档与诗词有关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则跨界引入音乐人来演绎文学经典,借助音乐表现其魅力,给观众带来了更加感性的听觉体验。人气歌手的参与具有引流效果,吸引了一些起初只喜欢音乐的观众走进古典文学的世界。

  同样引入跨界合作的《国家宝藏》,一面世便在社交媒体引起热议。它的舞台形式非常华丽,且不少参与者是知名演员、青春偶像,借了些许“东风”,让传统文化的传播突破了中国古典爱好者的圈层。《国家宝藏》以“前世今生”之名,采用了舞台表演、专家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前者呈现文物诞生时的时代故事,有一些虚构成分,但情节足够戏剧化,堪称微型传奇剧。后者邀请专家来从专业角度解说文物,具有专业性。观众在网络上讨论演员在“前世故事”的表演时,也顺带观看了专家对于文物的解读。

  与《国家宝藏》风格近似的《典籍里的中国》,由于有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参与,其呈现方式显得更为抒情和感性。在这一系列节目中,以专家访谈形式介绍典籍作为引子,还有一部分知识则糅进了典籍故事的表演之中。节目对于话剧的借鉴,不仅在于它采用了类似话剧的舞台设计和表演形式,或借鉴了已有的话剧中的情节(如第一期《尚书》借鉴了国家话剧院的《伏生》),还在于它展示了话剧的“幕后”:创作团队不仅向观众介绍舞台设计的思路,还专门模拟了表演者们开会讨论典籍、诵读原文的场景。在以往的节目中,表演者对于剧本的讨论,通常以花絮或访谈的形式出现,而在《典籍里的中国》里这一打通前后台的环节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表演。节目以演员代表普通大众,在节目里展示今天的人们阅读经典的情景,以求得观众的共鸣。

  不只是传统的复原

  综艺节目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进一步“捧红”了不少文化遗产。《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2017年春节取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在百度指数中,“诗词”这个词语的热度蹿升。《国家宝藏》首季播出当年,各大博物馆的排队人数在黄金周激增,“博物馆”相关的搜索量在某知名旅游网站上升了50%。近几年青年群体中的“汉服圈”,也越来越流行“复原款”和“古画色”,甚至出现文物联名款,形成了新的国潮。

  在当代舞蹈界,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一再刺激着跨界创作的诞生。以舞蹈节目而论,今年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与去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创作灵感皆源于中国古典艺术。前者为同名舞剧选段,取材自《国家宝藏》系列节目浓墨重彩介绍过的北宋青绿山水画代表作《千里江山图》,后者取材自别具姿态的唐代陶俑及唐五代时期的绘画作品。

  这些取材自古代艺术的舞蹈,突破了人们对中国风的固有印象,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过去,大众视野里的中国风,大多来自古装剧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甚至一度有“玄幻化”“网游风”的趋向。最近几年的中国风越来越追求还原度,在观众已经见识了一些文物、拥有了一定知识积累后,各种文娱领域的古代题材视觉呈现,都有意识地为服化道寻找文物依据,乃至以“复原”的程度为作品的卖点。而这两部舞蹈作品,则在“复原”之外还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造。《唐宫夜宴》的魅力已经超越了“复原”这一层级,不仅服饰妆容模拟唐代风格,还在舞蹈编排中呈现了唐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演绎了一种珠圆玉润、憨态可掬的舞者形象,将唐代的审美潮流展示得灵动可爱、动人心弦,这是前所未有的。《只此青绿》又另辟蹊径。虽然该舞剧借鉴了宋代的服饰风俗,如男子簪花,但春晚表演片段中舞者的青绿服装并非一种“复原”,而是作品借助服装色彩演绎了《千里江山图》中群山的青绿色彩,舞者飘逸的舞姿则形成了山峦线条的回环之势。观众惊叹于这些舞蹈之美,从中感受到“大红大绿”之外的中国风。

  中国古典艺术之美本就多样,这种惊叹说明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形成了对于中国风的新理解。文化遗产之美转换为舞蹈之美,观众又在观赏时绽放出内心之美。不论古今,隽永的古典艺术总给人以美之启迪。

  从留声机到“元宇宙”

  为提高传统文化在大众间的接受度,新技术与新手段往往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

  在一百年前的1922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上海进行了一系列国学讲演,这是国学第一次向不特定的公众群体的传播,讲演的内容后来被曹聚仁编写成《国学概论》,至今是学习国学者必读的入门之书。当时《申报》对于新闻现场的报道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由于讲演现场是一个大厅堂,为了让后排观众能够听清,讲演现场使用了留声机,遇到重要名词,就用留声机向后排观众传达。留声机在当时的中国堪称最新科技,价格不菲,却在面向公众的讲演中频繁使用。

  一百年后的今天,智能显示屏上传统文化主题的呈现,往往借力当下最流行的XR(扩展现实)技术。XR技术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的总称,是当下备受瞩目的“元宇宙”的沉浸、拟真的体验感的重要技术组成。这两年是XR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传统文化主题的节目也大量运用了XR技术来形成特殊的视听效果。借助XR技术,传统文化主题节目打造了一个亦真亦幻、古今交叠的空间,“未来感”与“沉浸感”兼具。可能正是因为XR技术的使用,近年来的传统文化题材颇喜欢借用“穿越”元素,如《国家宝藏》中的“护宝人”,《典籍里的中国》里的“读书人”,《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

  从留声机到“元宇宙”,吸引观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科技手段不断更新。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想必还会以更加瑰丽奇特的方式呈现。但是,在华丽的展示方式背后,兼具准确性和专业性、贴近观众生活世界的专业解读,是传统文化传播始终需要坚持的核心竞争力。借助科技,当下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擅长设置古代情境来感染观众,这些视觉呈现里有一些为了追求节目效果而虚构的情节,但这些情节与历史事实的区分不够明晰,这会使部分观众对史实产生先入为主的不准确的认识。事实上,从各大视频网站观众的弹幕互动可以发现,观众在观赏节目时,除了被剧情打动之外,其实也非常渴求相关的知识“干货”,这就需要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们更加重视专业研究者的意见,也需要更多专业研究者参与节目的台前幕后,提供专业的知识与见解。

  传统文化犹如一棵几千年的老树,如今赏花人已经在树下云集,正期待它开出更绚烂的花朵。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