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部纪录片让古籍“活”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这部纪录片让古籍“活”了

来源:新华日报2022-04-14 16:36

  作者:吴雨阳

  近日,首部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在网络平台热播,一时圈粉无数。古籍“高冷”的面具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鲜活有趣,古籍并不“高冷”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知古籍文化,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古籍爱好者、收藏者、修复者,通过他们的经历、故事,切入与古籍相关的主题。

  “春兰秋菊”“素蒸鸭”“蟹酿橙”……纪录片首集《古籍里的盛宴》,历时五年“复刻”出300多道宋代美食。

  主创卢冉大学主修的是美术史论,关注古籍最初是因为对书中的版画产生兴趣。在阅读和研习中他发现,从宋代开始,笔记小说、文人掌故中就记载了浩繁的“菜单”,满满都是人间烟火味。这勾起了他的好奇心:食材都见过,这么搭好吃吗?菜名怪别致的,吃起来啥滋味?忠于“吃货”的本能,他与伙伴们开启了宋代美食复原之路。

  “纸张上不过记载几个字,却能够让你感受到古人吃某个菜时的欢喜。”卢冉说,在阅读古书和复原宋食的过程中,他不断地与古人的心灵共振,看到了掩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真实,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热烈与风雅。

  一路寻根,文明薪火相传

  民间收藏家励双杰,二十余年间收藏2.5万册家谱,其中八成都是孤本;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碎片残卷进行拼接、缀合,实现千年前古籍的“破镜重圆”;国图古籍修复中心杜伟生等人修复《永乐大典》“湖”字册……在《穿越时空的古籍》中,很多古籍研究者的故事让人动容。

  “家谱记载着人之来处,也留下了从前社会生活与历史细节。它们在乱世与变故中风流云散,人们一路寻根问祖,其中蕴藏着无数的动人故事。”在励双杰看来,家谱是一座文化的宝库,那些读不完的家谱里,藏的是品不够的人生。纪录片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个普通人对他收藏家谱的支持:古玩市场的店主,每当收购到册数完整的家谱,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励双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报纸、电视得知励双杰的收藏,风尘仆仆赶到他家中,找寻自己的来处和家族的记忆。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莫高窟的经卷曾遭到各地探险者掠夺,散落各处甚至损毁。纪录片聚焦古籍研究者张涌泉,多年来,他和团队像解谜人一般,埋首故纸堆,致力于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7万多份敦煌碎片残卷进行匹配、缀合。几年前,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刘波曾将两片《孟姜女变文》缀合,发现正面文字记录的是孟姜女之夫杞梁修筑长城的艰苦,图上画的是杞梁修筑长城的景象。几年后,张涌泉团队进一步缀合残片发现,文体自左向右才是正序。“君好住,莫悲怨,自恨琴瑟未调弦。杞梁处役甚难辛,昨夜悲啼夜难止……”三片整合,依次讲述夫妻话别、丈夫服役、客死他乡的经过,也为唐代讲唱现场中变文(讲唱底本)与变相(故事情节描绘)相辅相成的关系提供了佐证。

  张涌泉团队还发现,出自敦煌藏经洞的文献之所以大多是残片,是因为当年敦煌三界寺僧人道真发下宏愿,遍搜废旧经本,用以修补佛经,流传后世,而藏经洞据推测就是道真汇聚修复材料的“故经处”。文明薪火相传,历史的相似一幕打动了很多观众:“张教授团队所作所为,正是继承了千百年前道真和尚的事业。”

  生生不息,创想方兴未艾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了古籍。他们用创新复活古籍,激活历史的生命力。

  纪录片从现代艺术创作者的角度走近古籍中的神话传说,讲述这些“灵魂画手”如何将古老瑰丽的神话世界重新呈现。画手撒旦君就是其中一位。纪录片以白描手法,呈现了这个年轻人如何平衡考证与创作,使刑天、九凤等经典神怪形象既忠于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他说,这是在奇妙的故事中与古人对话,找寻到与自己的某种连接。

  从古籍中获得灵感,跨界艺术家张渔结合水墨与工笔的重彩,探索出空灵飘逸、充满奇趣的创作风格。而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她对中国古典戏剧“临川四梦”,特别是《牡丹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阅读的《牡丹亭》古籍是现存纪年最早的,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由徽州黄氏刻工刊刻的木质版画。全书40幅插画,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无不寄托了有所指代的意象。”张渔为之倾倒,她决心用现代的方式,再次呈现这场中国古代的“旷世绝恋”。在关于《牡丹亭》的两幅画中,她只画了杜丽娘一人,并融入关于虚实和真假的思辨,赋予环境深刻的隐喻。“我想把整本《牡丹亭》都画出来,这需要从古籍中获取更多信息。”

  近年来,聚焦古籍的纪录片、综艺节目不断涌现,在知识性、学术性之外,通过讲好故事吸引观众,助力古籍焕发生机。着眼于当下,我们需要更多古籍守护者去守护历史文脉,更多古文化倡导者来激活历史的生命力。(吴雨阳)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状王》:与其当“天花板”,不如作“参照系”

  • 陈林侠:《小白船》票房惨淡,艺术电影“不艺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