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愁人!电影市场怎么才能好起来?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愁人!电影市场怎么才能好起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4-15 09:31

  作者:圆首的秘书

  电影票房的至暗时刻

  今年3月24日,中国内地总票房跌破1000万元,这是十年来内地单日票房最低的一天。直到几天前的清明,情况依旧没有太大好转,连业内寄予厚望的《月球陨落》和《新蝙蝠侠》双片也未能救场。“院线无电影,有片无人看”,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事实。

  三年来,全球影业都面临巨大危机,电影产业上中下游各环节均受到很大影响,疫情因素当然首当其冲。在国内,封控地区影院无法营业、其他地区影院上座率低成为新常态,艰难求生的影院往往选择在特定档期抬高票价以“回血”,而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却导致了观众观影需求的进一步降低,引发恶性循环。尽管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平抑票价,但作为整个行业的末端,影院最先面临生存危机,抬高票价多少也是无奈之举。

  目前,全国各地影院单靠卖电影票和小食周边已经不足以生存下去。于是,很多影院都开始走上自行策展或与其他策展机构合作的道路,以增加观众的黏性,应对院线电影的匮乏。比如,百老汇电影中心将要举办的法国电影展映,CGV影城举办的艺术博物馆主题意大利电影展等等,这些展映对于一线城市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利好,但从规模上讲还只能算是自救举措,对于整个院线体系,无异于杯水车薪。

  扎堆大档期的发行风险

  由于市场环境和票房成绩不佳,处于中游的电影发行进入长时间的观望状态,导致不少影片积压,院线影片数量急剧减少。很多影片选择扎堆大档期,以期获得群集效应带来的票房加成,但这样的选择往往也会进一步增加发行风险:

  一方面,档期选择上可能出现偏差,比如韩寒的新片、讲述城乡问题的《四海》出现在春节档,就让不少观众直呼“太丧气”,虽然影片质量可能并不算太差,但与观众对春节档“合家欢”的属性和预期相差甚远,导致对口碑和票房都造成巨大冲击。而整个春节档几乎没有一部能够做到合家“欢”的真人电影,对大多数希望在影院图个乐呵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负担,也会对整体票房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扎堆某一档期又极有可能面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上映延误,致使影片进一步积压到下一档期,如此往复循环,则导致了影片长时间无法上映、院线长时间无片可映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2022年至今,内地院线已有8部国产片撤档,其中包括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隐入尘烟》。我们也已经在2022年春节档影片的贴片中看到大量跳过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直接定档2023年春节档的影片,这无疑是一种不太正常却又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这些现象向我们昭示了电影行业的某种心理预期,且不说电影产业是否还能熬过一整年的干涸状态,观众观影习惯的彻底消退、影院新一轮的报复性抬价或许在所难免。

  投资日益收紧,“烂片”乘虚而入

  院线和发行均面临巨大挑战之后,作为产业上游的影片制作必然受到牵连,电影投资日益收紧,大片从源头起就呈现出匮乏态势。一年来,真正能够得到充足资金保证的或许只有主旋律电影,这也导致了国产电影资本和题材趋向集中,供给较为单一。

  由于投资更加谨慎,院线的爆米花“大片”越来越少,喜剧电影更是少到离谱:到4月为止,今年院线真正的喜剧片只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一部,尽管质量堪忧,却收获了超过26亿的票房,可见观众的娱乐需求之高。

  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一些档期定制的“烂片”乘虚而入,情人节期间,片方吃准情侣一定会走进影院,便释放出拿不出手的“库存”,其中就包括豆瓣评分创下2.8超低分的《十年一品温如言》,大量观众直言看完后甚至有一种强烈的被诈骗感。这类影片,又导致观众的观影热情再次迅速消退,而影院不得不再次成为“接盘侠”。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院线电影往往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现实观照(尽管可能是现实题材),对于“问题”往往避而不谈,取而代之的是某种生活方式之下的沾沾自喜。一些影片讲述的布尔乔亚生活对绝大多数院线观众来说无异于空中楼阁,在内容上根本无法抵达更多观众,也就无法形成更大规模的口碑和票房。

  院线电影已成“轻奢”选项

  从观众的角度看,不愿意走进影院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一方面,影院带来的所谓“体验”几年来并没有太大改变(甚至还因为缺乏维护还有所下降),产业缺乏升级的资本和动力;另一面是观众的钱包日益收紧,票价却实打实地提高。在这样的“剪刀差”之下,院线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众多娱乐可能性中的“轻奢”选项。

  从全球来看,这种必要性的逐渐消失也并非中国独有的情况:随着流媒体的勃兴,网络综艺和剧集开始了对院线市场的蚕食,无论是资本还是人才都在向流媒体靠拢,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被Apple TV+买下并通过其网络平台全球发行便是个极佳例证。北美院线“金字招牌”的漫威系列近年来也开始转向剧集,从去年的《旺达幻视》(WandaVision)到今年的《月光骑士》(Moon Knight),我们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到漫威的创作中心开始向流媒体偏移。这既是对疫情之下影院长时间关闭政策的回应,也是对观众最新媒介习惯的迎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对影院的需求降低已经不可逆转。事实上,对今天的观众而言,“内容为王”这句万金油式的口号已经显得非常过时,传统意义上定义的所谓“好内容”已经不足以把观众拉回影院——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今天,“内容”铺天盖地占据着使用者的时间,网络和流媒体以至短视频都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甚至更加完整丰沛,以前需要一部电影、花费两个小时才能获取的信息和感动,现在只需要观看一则短视频或者阅读一篇公众号文章即可完成,而这些媒介甚至传播更广更快,能够引发的公众讨论也更大更巨。

  真正讲述大众,才能真正属于大众

  面对这样的新挑战,电影并没有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但失去了很大一片阵地。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这种升级不应仅仅停留在硬件迭代的层面,更重要的是理念换代:院线电影到底要为观众带来什么?什么才是小屏幕和流媒体无法取代的东西?

  这是一百多年前电影兴起之后文学面临的问题,也是几十年前电视出现之后电影面临的问题。现在,媒介的发展再度要求电影产业回归到电影和影院(cinema)颠扑不破的本质。在这之中,视听体验是最重要的层面之一。有趣的是,与影院萧条、院线电影溃败相对应的,一直是国内各大电影节展的火爆,无论是世界级新作还是经典老片,一票难求的局面从未改变。

  这意味着对观众而言,影片的质量本身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院线电影虽然更强调商品属性,但寻找一种文化上的、精神层次的连接,对任何时代的观众都至关重要,而这不仅对电影的制作能力和放映水平提出要求,更对创作者有更高的要求,盲目堆特效的时代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已终结,《刺杀小说家》应成为绝唱。

  在这点上,国产电影中做得最好的其实是动画片。如何让观众获得影院级体验,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者下了大的功夫,比如去年年末在院线上映的《雄狮少年》,无论是极为精细的设计、流畅的分镜,还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编剧,都显示出国产动画极高的工业水准。如果有大量这样的作品,电影重新回到起跑线上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如果说流媒体带来的是一种私人或私密体验,是不需要与别人共同观看就能获得的和银幕内的共情,那么影院最重要的就是共时性和非私人属性。只有真正讲述大众、属于大众,能够激发讨论热情的作品,才能让电影和影院重新焕发生机。(圆首的秘书)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