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随时代添活力,植沃土谱新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随时代添活力,植沃土谱新篇

来源:人民日报2022-04-26 09:46

  作者:鲍震培

  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总称。中华曲艺源远流长,今天的现代曲艺既有南方的弹词、评话、清音、南音、渔鼓,也有北方的评书、相声、大鼓、单弦、时调、二人转、快板、山东快书,还有少数民族的乌力格尔、大本曲等数百个曲种。它们不仅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也是当代文艺的鲜活代表。近年来,曲艺坚持面向基层,既说经典也唱新曲,在题材开拓、内容翻新、形式探索等方面做出不俗成绩,为传统艺术开阔视域、返本开新,积累了成功经验。

  图为苏州评弹演出照片。资料图片

  面向时代,不断开拓新题材

  曲艺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艺术形式,虽然不那么高深或时尚,但它坚持以平易、朴实的风格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其影响和价值日积月累。当代曲艺从时代变迁中汲取创作营养、开拓创作格局,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传统文化题材等成为当前内容创新的主要方面。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推出百集现代评书《话说党史》,这是继他推出《星火燎原》后又一部红色评书,受到观众欢迎。快板《天安门前看升旗》、梅花大鼓《岁月如歌》等,通过讲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奋斗历程,激励人们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讲说“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反映中国民航人刘传健英雄事迹的群口评书《中国机长》,歌颂村支书黄大发绝壁凿渠、脱贫攻坚事迹的绍兴莲花落《当代愚公黄大发》等,无不以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讲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曲艺人充分发挥曲艺小、快、灵的优势,创作大量动员全民抗疫、礼赞白衣战士、宣传科学防疫知识的曲艺作品,如山东快书《站哨台》、湖北大鼓《“不服周”的武汉人》等,彰显曲艺文艺轻骑兵的独特作用。曲艺工作者还发掘深厚的文化资源,创作了许多厚重隽永、文质兼美的历史文化题材书曲目。如描画海上丝绸之路胜景的南音《海丝航标颂》,以及岔曲《二十四节气》、长子鼓书《腊月天儿》等以传统岁时节日风俗、饮食文化、传统技艺为表现对象的非遗题材曲艺作品等。

  作为说唱艺术,曲艺作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出实践,在观众的检验中不断打磨,才能日趋完善。“一遍拆洗一遍新”这句艺谚揭示的正是曲艺经典化的过程。除了开掘新题材,旧题材演绎出新内涵也值得关注。比如对家风家训、年节文化、反腐倡廉等的推广弘扬,使一些曲艺名段重新被召唤、被复排,受到欢迎。如西河大鼓《鲁班学艺》中呈现的鲁班专注钻研、创新创造的能工巧匠精神,在时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背景下被赋予新意;鞭挞现实生活中不孝行为的铁片大鼓《良心》,在孝亲敬老、传承家风中广为流传,等等。

  “说尽人情”,发挥共情好传统

  作为传统艺术,考虑今天受众的变化,必须在内容上创新。但新创作品有些能赢得观众,有些则反应平平,原因何在?深究起来,关键在内容。与其他文艺类别相比,曲艺尤其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所以,曲艺的内容创新要接地气,要讲好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要守正,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达正能量;要求真,要有人情的温度、人性的厚度、观点的力度。

  曲艺一贯坚持服务人民的传统,所谓“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曲艺怎样才能做到与观众“不隔心”?作品中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的观念和情感,只有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合拍,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赢得观众喜爱。因此内容创新需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传达真善美等正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说到观众心里,引起广泛共鸣。

  从传情与共情的角度来说,曲艺也具有先天的创作优势。人物场景生活化和表现市井百态是曲艺的特点。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曲艺的优势在于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虚中见实。与戏曲、小说等叙事艺术相比较,曲艺作品更善于片段式叙事,往往截取生活片段,浓墨重彩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在“牡丹奖”获奖作品短篇评话《夜走狼山》中,新四军女战士大英与饿狼母子狭路相逢,大英通过巧智帮助婴儿摆脱了生命的威胁。当说到大英突然转身把随身携带的鸡蛋扔给了小狼时,人们心头涌起人性光辉的暖流,剧场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评话演员吴新伯以艺术化的摹拟手法刻画了母狼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使故事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达到艺术真实,凸显了评话艺术的魅力。

  “说尽人情方是书。”“真情”在曲艺创新中具有重要价值。说说唱唱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优秀的曲艺作品应源于生活,只有真人真事生真情,内心戏里演真情,真实人性传真情,才能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

  跨界融合,开拓艺术新视角

  曲艺的前身是“百戏”,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包容性,如同海绵吸水般汲取各兄弟姊妹艺术的养料。而今,在不同曲种之间碰撞火花、融合其他艺术形式之长,也成为曲艺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

  曲艺说唱《看今朝》创造性地将粗犷的陕北说书与柔美的苏州弹词融合在一起,通过曲种对比的张力和故事性的演绎,酣畅淋漓地表现“精准扶贫”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风格迥异的南北曲种首度嫁接,共同反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是突破创演瓶颈的一次大胆尝试。北京曲艺团打造的章回鼓书《古城暗战》将鼓曲与评书绑定,用单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铁片大鼓等6个北方鼓曲曲种,说唱6个章回惊心动魄的红色情报传递故事。海派评弹《高博文说繁花》改编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繁花》,探索当代IP改编的曲艺之路。河南坠子通过与文学的结合来实现音乐表现力的创新,我们可以从《霜降》中聆听音乐意境的细腻辽远、从《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感受音乐设计的磅礴深邃。

  演出、传播平台带来的创作创新,也颇引人注目。近年来曲艺跨界融合、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制作等如火如荼。曲艺的演出空间从传统的茶园剧场扩展到互联网新媒体,带来观众几何级增长:音频平台上,曲艺板块是最受欢迎的板块之一;网络直播间里,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大大增强。曲艺欣赏和创作的门槛降低、参与度提高,使其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曲艺借助中短视频平台成为青年人国潮新宠,80后、90后、00后不仅成为欣赏曲艺的生力军,亦成为创作和传播曲艺的新生力量。不仅中青年演员转战新媒体书场,老艺术家亦能与时俱进,给听众带来新意十足的评书艺术体验。说书+视频影像、莲花落+电子琴等多种形式创新,展示当下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受到年轻人喜爱和追捧。这些跨界融合突出曲艺博观约取的开放性、亲切性和灵活性,是一条探索曲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曲艺艺术与时俱进的硬道理。在转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曲艺宝贵的艺术传统不能丢。比如,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生动鲜活;老艺术家们善于汲取多种艺术养分,不断创新超越;地域性鲜明,地方曲艺往往体现与当地人性格相协调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这些都应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鼓励各种形式的探索创新以形成最大合力。比如,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传习曲艺技艺,在文旅融合的新场域中打造曲艺IP,研究和开展融媒体曲艺评论与传播,等等。在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中,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曲艺艺术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原标题:坚持守正创新,曲艺—— 随时代添活力 植沃土谱新篇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