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技”“艺”跨界融合,丰富舞台表演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技”“艺”跨界融合,丰富舞台表演

来源:人民日报2022-04-29 09:43

  作者:柴 莹

  核心阅读

  杂技剧有意识地突破杂技“拙于叙事和抒情”的局限,把创作的触角伸向戏剧,借助戏剧的叙事优势,书写壮阔的人民史诗。

  当代杂技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大拓展了杂技艺术的表现空间,提升了传统杂技所不擅长的人物刻画能力,在赋予杂技以新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了当今舞台表演。

  杂技是不断超越人类身体极限的艺术。随着一代代杂技人的探索,杂技本体技巧的创新难度越来越大,杂技创新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1994年,中国第一台杂技主题晚会《金色西南风》上演,以“民族风”主题衔接杂技技巧,注重服化道灯光音响的综合运用,表演上从以技巧为中心向塑造人物过渡。2004年,杂技剧《天鹅湖》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和杂技节目相融合,开启了杂技的“剧”时代。与主题晚会相比,杂技剧更强化故事的起承转合、戏剧结构的完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冲突等。

  近10年来,各地具有一定规模的杂技院团几乎都创作了杂技剧。杂技剧有意识地突破杂技“拙于叙事和抒情”的局限,把创作的触角伸向戏剧,借助戏剧的叙事优势,书写壮阔的人民史诗,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经验值得总结。

  “技”融于“剧”,善用技巧表现剧情

  一部优秀的杂技剧首先要突显杂技艺术本体,即关键技艺。技巧的铺排、串联和展示,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特有的起承转合。与此同时,仅有“技”难以成“剧”,“技”的简单罗列和叠加,容易消解“剧”的文学属性,而变为杂技节目的拼盘。也就是说,杂技剧既要突显“技”,又要发展出合乎逻辑的剧情,使“技”服务于“剧”。让“技”与“剧”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是杂技剧创新求变的难点和关键。

  用剧情焕新杂技技巧,创造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舞台。吴正丹、魏葆华是杂技技巧“肩上芭蕾”的开创者,最早将其用于杂技《东方天鹅》中。在杂技剧新作《化·蝶》中,这一经典的杂技技巧有了新的内涵。剧中,当吴正丹单脚立在魏葆华肩上轻盈柔美地旋转,浪漫的化蝶意象得到出神入化的演绎,推动全剧达到高潮。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讲述的是新四军在江苏盐城建立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带领鲁艺师生顽强抗日的故事。剧中用了大量“纤盘蹬鼓”“小鞭空竹”等很久未见于舞台的传统杂技技巧,不仅赋予传统技巧以新的活力,而且很好地衬托出鲁艺师生生机勃勃、斗志昂扬、舍生忘死的精神气概。尤其在表现鲁艺9位女学生的英勇事迹时采用绸吊特技,气势如虹的震撼场景极具艺术感染力。

  创造性地赋予熟悉的杂技技巧以新的阐释,既丰富表现力,又点亮剧情。近年新创的大型现实题材杂技剧《呼叫4921》,运用影像化语言,讲述父子两代民警的英雄事迹。洪水袭来,一位年轻妈妈与婴儿困在楼上,民警主人公在奋力救出婴儿后,不幸与年轻妈妈落入洪水中。这时,灯光全暗。舞台再次亮起时,楼房隐去,光影斑驳中传来流水的汩汩声,深不见底的洪水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表现“水下勇救年轻妈妈”这一段时,表演者将高空垂下的皮条缠在手腕后握在手里,腾身离地,靠手力吊在空中做出各种惊险动作。为表现人物随时可能被冲走的危急,两位演员以似舞蹈非舞蹈、似戏剧非戏剧的“非常态”,迂回于舞蹈风格与杂技技巧之间,这一高难度的表演更符合剧情需要,“技”融于“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剧情不同、情境不同、道具不同,杂技技巧的语汇意义往往有天壤之别。可以说,杂技剧中戏剧的叙事性赋予技巧以丰富人文内涵;技巧语汇的灵活多样则进一步促成“技”与“剧”的深度融合。比如“滚环”这个传统道具和技巧,在杂技剧《桥·家》里是暴风骤雨中的橡皮筏,表现人们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在杂技剧《战上海》中是革命爱情的见证。技巧既深度参与叙事,又助力呈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正是杂技剧的魅力。

  找准题材,创新形式,提升艺术表现境界

  不断挖掘人类身体机能潜力,杂技天生具有惊险、高难、奇巧的审美特征,擅长刻画英雄气概,表现勇于征服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找到最能凸显杂技“险”“难”特质的题材,往往让杂技剧的出新出彩事半功倍。军事题材、公安题材、工业题材,都是杂技剧可以一展身手的领域。找准题材之后,还可以借鉴姊妹艺术,做好剧目的移植改编。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相关题材杂技剧创作开始集中涌现。如革命历史题材《渡江侦察记》《战上海》《英雄虎胆》《铁道英雄》,如讲述南京长江大桥修建历程的《桥·家》、展现人民警察舍己救人事迹的《呼叫4921》等等。与影视剧《铁道游击队》相比,杂技剧《铁道英雄》侧重在舞台上表现游击战的惊心动魄,富有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比如,在游击队员抢运物资这场戏中,杂技演员在高速移动的火车上、在没有安全辅助措施的条件下,通过“跑酷”完成表演,不仅凸显了杂技剧独有的“惊”“险”“奇”,而且直观地表现出铁道游击队大无畏的精神和不凡的身手。

  杂技同时是创造奇迹、释放想象的艺术。除了英雄题材,杂技剧还适合表现浪漫主义色彩浓郁的历史文化传说。如杂技剧《百鸟衣》就以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为原型。凤凰舞、铜鼓舞等民族舞蹈和杂技技巧相融合,构筑出奇幻多彩的艺术世界。《岩石上的太阳》取材宁夏贺兰山岩画,以“太阳”“岩羊”等标志性符号为角色原型,通过远古人物传递丰富情感,赞美人类的勇气和智慧,赋予古老故事以现代意蕴。

  当前,杂技剧还借力科技手段,注重调动声光电数字化等高科技舞台手段和多媒体影像技术,构筑出沉浸式的杂技美学空间。比如在杂技剧《桥·家》中,建设者们在舞台前方设计图纸时,后面的背景屏随之闪现巨幅设计图纸,舞台上的图纸景片也活动起来,有如一个科技感十足的虚拟空间。在不断变幻的景片间,杂技演员们模仿图纸符号,做出形态各异的杂技技巧组合造型,让整个舞台更加富有张力。杂技剧《九色鹿》则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和舞台镜面装置等科技手段,在多变的镜面上折射出“梦境”和“宫城”等奇观,让人仿佛走入敦煌壁画。

  当代杂技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大拓展了杂技艺术的表现空间,提升了传统杂技所不擅长的人物刻画能力,在赋予杂技以新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了当今舞台表演。“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面向未来,期待杂技剧继续在传承优秀传统、深入挖掘剧目内涵中不断创新,为人民奉献更多优秀作品。(柴 莹)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