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中华古籍真正“活起来”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让中华古籍真正“活起来”

来源:人民日报2022-04-30 10:55

  作者:周飞亚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拉开帷幕,首次对全国古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古籍的分级管理、保护修复、整理出版、研究利用等。15年的努力,让多少珍贵古籍得以“重见天日”?古籍的生存环境有了怎样的改善?为古籍“续命”的修复技艺,有哪些传承与创新?数字化如何助力古籍“活”起来?

  家底基本摸清,每部古籍都拥有了一张“身份证”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但由于朝代更迭、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大量古籍已流失或毁坏。究竟有多少古籍穿越漫长时空,成功留存下来?

  全国古籍普查显示,仅汉文古籍就有3000万册左右。

  经过普查,每部古籍都拥有了一张“身份证”。打开中国古籍保护网“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输入编号或书名,古籍的著者、版本、册数、馆藏单位等信息,均可轻松查询。如今,这个数据库已累计发布264家单位共797.3万册/件的古籍普查数据。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品红介绍,目前,全国古籍普查已完成270余万部1.8万函。30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单位完成普查登记,古籍家底基本摸清。经过普查,发现了《永乐大典》“湖”字册、3件晚唐五代时期的木版雕刻印刷品、清代初拓本《乾隆御定石经》等一批珍贵文献。

  收藏环境直接决定着古籍的保存质量和寿命。不恰当的温度和湿度、光照辐射、空气污染、微生物和虫害等,都会对古籍造成伤害。古人很早就摸索出了一些书籍保护经验,如明清皇家档案馆皇史宬,通过厚墙体、无梁殿等设计,尽可能营造出恒温恒湿少光照的环境。现代书库更有一套详细规范。早在2006年,原文化部就曾制定相关标准,2014年,修订后的《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发布,相关单位也以此为标准,努力改善古籍存藏条件。

  10多年来,13026部古籍分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3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通过评审,全国1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库房条件有所改善,超过2000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

  古籍修复是一门科学,高学历年轻人成为修复主力军

  叶,是古籍特有的数量词。古代纸张多为单面印刷,书册由一叶一叶双面折叠装订而成。一叶,相当于现代书籍的两页。10多年来,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古籍修复总量已超过385万叶。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山东省图书馆藏宋刻本《文选》等珍贵文献。

  但更多的古籍还在等待那个能让时间停步、让它们恢复“健康”的人。

  10多年前,全国图书馆系统拥有的修复师不足100名,学历以高中、大专为主,年龄多在40岁以上。如今,通过在职培训、师徒传承、高校教学“三驾马车”,修复师数量已增至约1000人,半数拥有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年轻人已成为主力,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

  多功能纤维测量仪能直接观察纤维形态,从而诊断纸张的“病情”。新式脱酸设备能实现整本文献批量脱酸,不仅更高效,且不会影响古籍外观。“古籍修复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科学。不仅要实践,还要懂理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过去修复师所依靠的传统经验,被科技揭开了原理,修复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修复流程也变得更加严格规范。检测了解古籍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类别,绘制病害图,制定修复方案,选配纸张、染纸、打浆糊、拆页、补缀、装订……每一个重要步骤都要拍照存档。陈红彦表示,这样能更好地实现“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小干预,过程可逆”的修复原则。“古籍修复有着悠久传统,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书籍修复手法的记载。明代《装潢志》里讲的‘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至今我们仍在遵循,即没有相应的技术或手艺,宁可不动,避免破坏性修复。”

  不同情况的古籍,修复难度不同。一个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修复师,每天修复几叶已经算比较快的了,遇到问题还得随时停下来做研究、做实验。而古籍会在使用中损坏,也会因岁月侵蚀自然老化,曾经修复好的,可能过一阵还得拿出来重修。

  埋首故纸间,妙手补千年。修复师与时间的赛跑,将一直持续。

  让古籍里的知识、故事、思想等进入大脑,给予人们更多滋养

  在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看来,古籍保护有3种类型: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原生性保护就是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再生性保护是指对古籍进行影印、数字化,并进一步整理;传承性保护,是指让古籍里的知识、故事、思想等进入人们的大脑,通过这一载体传承下去。”

  《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国学基本典籍丛刊》,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一带一路”相关古籍文献以及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随着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的推进,一大批古籍影印出版。“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包括数字古籍、数字方志、敦煌遗书等多个板块,无需注册登录即可直接阅览,可谓真正的“零门槛”。

  原始书影的数字化转换,仅仅是第一步。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人工智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实现古籍文本的结构化、体系化甚至图谱化。如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古籍自动整理系统,能给古籍加标点,对人名、地名、官职、时间等进行标记,准确率高达94%—98%。系统从儒家理学巨著《宋元学案》中自动提取“弟子”“家学”“交游”等人物关系,可视化呈现了“宋代学术关系网络图”。大部头的典籍、海量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知识图谱,研究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为古籍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普通人与古籍的亲密接触,也在不断发生。日前上线的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集中讲述了这些人的故事。有人历时5年做出了古籍中记载的300多道宋代佳肴,有人通过古籍考证还原古代服饰,有人以古籍版刻为母版设计了4万多个艺术字……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近年来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古书复活记》等节目不断涌现。多家图书馆纷纷依托古籍资源推出文创产品。阅文平台发起“甲骨文”主题征文,10天内收到2500部作品。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之习俗,更取当下“晒”字“展示分享”之新义。不仅晒当地的文物珍宝,也晒修复、装帧、传拓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现场体验。

  存续中华文脉的古籍,将被更多的人以各种方式看见,给予人们更多文化滋养。(周飞亚)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