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红楼梦》播出35周年,我们需要怎样的经典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红楼梦》播出35周年,我们需要怎样的经典

来源:齐鲁晚报2022-05-06 10:09

  作者:张莹

  “3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7年5月2日的晚上,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香港亚洲电视台也同步播出,这在当时也算是开了先河的盛况。”5月2日,演员欧阳奋强发文纪念87版《红楼梦》播出35周年。

  1987年,一群少男少女作为电视剧《红楼梦》里的角色与观众见面,他们的命运也就此改变了。35年后,他们主演的《红楼梦》仍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那时候没有电视选秀,《红楼梦》的播出却成为那个年代最轰动的娱乐事件。我记得信息并不怎么发达的30多年前,《红楼梦》选角拍摄的消息见诸各大媒体,城市里许多人家里挂着《红楼梦》人物定妆照挂历。关于这一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发微博回忆当时的社会反应是“毁誉参半”,但该剧对文学名著的还原达到了极致,极致到什么程度呢?就像用高科技扫描仪一般还原了曹雪芹的文字。

  看87版《红楼梦》,似乎每一个演员都成了小说中人物的替代者:邓婕“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霸王美人王熙凤;陈晓旭“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病美人林黛玉;张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的端庄美人宝钗,都完美契合人物,林黛玉不可复制,贾宝玉不可复制,王熙凤不可复制,史湘云不可复制,晴雯也不可复制。35年后回头看,这些演员也正应了导演王扶林的话:一朝入梦终不醒,世间再无《红楼梦》。入戏太深,他们的《红楼梦》后无来者,他们自己的人生也贴上了撕不掉的标签。

  此后《红楼梦》影视作品有了很多版本,动静最大的当数2010年的李少红版。当时的李少红凭借《大明宫词》红了,这部剧的气质很像西方戏剧,仙仙地演绎古代宫廷故事,细腻、柔美,之所以推出李少红重拍《红楼梦》,大概以为能把宫廷故事拍得这么美的李少红,定能拍出一部唯美的豪门恩怨大剧。可是《大明宫词》是“仙境”,《红楼梦》是人间,一个空灵,一个烟火,气质上就天差地别。

  先是服化道带着诡异的气息,一出来就迎来铺天盖地的骂,在李少红看来,她要拍一部完全颠覆87版的《红楼梦》,过多地追求突破和媚俗。比如因了李纨一句“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直接拍了黛玉裸死桥段。如此用烂俗、庸俗来博眼球,提高收视率,没有观众受得了。同时被主流媒体狠批“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这样的剧,说实话,是没有生命力的。

  翻拍名著名作,最忌讳的就是画蛇添足,总是想着比大家高明,往往弄巧成拙。小时候笔者特别喜欢看83版《射雕英雄传》,看完电视剧再看书,就觉得电视剧是小说的影像版,翁美玲的黄蓉古灵精怪,黄日华的郭靖憨傻可爱,曾江的黄老邪孤傲帅气,还有穆念慈的痴情、小王爷杨康的多情,以及华筝、傻姑、江南七怪、梅超风,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渗透在骨子里。后来翻拍数个版本的《射雕英雄传》,服化道更加先进精美,却再难超越83版。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要么是将“射雕”这个大IP凌驾于艺术之上,当作赚钱的载体,要么就是乱改一气,名著早已面目全非,观众根本不喜欢。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从方方面面做到极致并被广泛认可的,87版《红楼梦》有红学家把关,做到了对名著的敬畏,成就了自己的经典。最怕又想和经典捆绑,又想挣脱经典的魅力,最后成了不伦不类的作品。经典是用来致敬的,不是用来打破的,更不是用来挑战的。(张莹)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