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像山一样思考

来源:北京晚报2022-05-07 09:05

  作者:韩梅

  也许因为近年来从事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采访报道的原因吧,我一看到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新著《北京的山》的头篇,就被打动了。

  《北京的山》李青松 研究出版社

  “也许我们是到了像山一样思考的时候了。”作者如是说。是啊,我们多久没有仰望过身边的山,远处的山,山外的山?有山就有水,这山,这水,这里的人家,一直静静地在身旁,变化着,生长着,城市里忙碌的人们,可曾回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三地以及周边疏解承接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有目共睹,而其前提和基础正是良好的生态协同发展。

  行走京津冀,可以明显感觉到,北京三面环山,西面、北面、东北面,群山连绵,如屏如壁,境内的香山、蟒山、妙峰山、百花山、玉泉山等,像一个半环,环抱着北京;半环的外侧,是雄伟的太行、燕山;太行、燕山的外侧,是山西的管涔山、内蒙古的苏木山……这就是北京的山,京津冀的山,不蛮霸,不紊乱,走势清晰,归脉明确。这是一片绿水青山,更是一片“金山银山”。

  北京的山,着实让人着迷。

  这部以《北京的山》为名的散文集,以《北京的山》为开篇,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32篇生态文学作品,分为天地大美、树木果实、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四个部分,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叙写亲身经历,聚焦自然生态,将生态叙事的重心从“叙”向“理”迁移,将来自“大山”的启发照进读者眼中,以找寻一条理性思维之路,从而实现生命个体的“再出发”。

  认识李青松老师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从他写的《塞罕坝时间》《管涔山》等生态文学作品中了解到他的为文为人、他的执着追求。由于他经常跋山涉水亲近大自然的缘故吧,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作品细节生动,富含发现和哲理,他写什么好像就把自己变成什么,有时候是树、有时候是草原、有时候是沙漠、有时候是水、有时候是风……为啥他写啥像啥呢?我想,源于他个性中对自然本真的喜爱、了解、欣赏、理解和追寻,他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这一次,我感觉到他是一座山,带我们像山一样思考。

  就像作家刘浏评价这本书时说,其实从《北京的山》开始,李青松的作品不再有强烈的发问和浓重的抒情,甚至连“人物”也少了。征服我的是笔端下自然本真的含蓄与深情——哈拉哈河边的黑熊会到浅滩上溜达,眼睛却不时瞟一瞟河里,一只狍子从灌木丛里闪出来,一般情况下,黑熊是不予理睬的。可这天,它居然丢下石头下面翻出来的美味,撒腿就追赶那只狍子。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一天,到底是哪一头黑熊,最后狍子的结局又是怎样——李青松似乎不太关注这些,而是想用文字去揭开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主要矛盾与普遍规律,这些“情节”取代了完整的叙事,去繁存简后,从文学筛眼里留下的是自然本真给人的启发,充满了思考的力量。

  他对生态保护的真知灼见也吸引着我的眼睛。“生态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和起源”,他说,人类的欲望升腾、扩张时,常常背离了应有之道,打破了稳定与平衡。因此,他的生态文学作品,总是把笔触伸到大自然深处,让人在自然本真中感叹沉思,他期望成为人类与大自然相互认识沟通的媒介桥梁,使人类探索之路更加舒畅!

  在他的生态作品中,山、水、树、花、草、动物与人一同成为主角,他强调以自然之真还自然之本,就像借《管涔山》上的故事讲,人与生态是一个整体,“有一条看不见的线连着呢”。

  古人有“以十花为十友”之雅趣,李青松以整个生态为友,与大山、森林、草原、河流、大漠、湿地相拥相伴,披着霞光和晚风,笔走龙蛇深情款款,揭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地球生态正在发生着改变,不仅仅局限于气候。山,不以形媚人,却以理释道。山,代表着某种高度,也代表某种品格和思想。山是观察历史和自然的坐标。从生态角度来看,从来没有一座孤立的山。山,连着大自然的一切。

  李青松曾讲过这样一个情节,一天清晨,两只喜鹊在他窗前叽叽喳喳,他就想,喜鹊是不是从山上来的?它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于是他立即决定去看山。

  而这,也许正是山与李青松特有的默契。山,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他……(韩梅)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