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2022-05-31 10:01

  作者:欧阳黔森

  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再完整、再精彩的资料,也不能代替到现场听听老乡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的表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殷殷嘱咐言犹在耳,使我更加坚定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

  我生在贵州,长在贵州。书写家乡的山水,讲述这片土地上奋斗者的故事,让我对家乡产生了更深一层理解和感情。同为写作者,我特别理解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带着这份情感,我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走遍了这里的村村寨寨。在跟乡亲们促膝谈心的过程中,我常常被感动、被震撼。怎样用文学的方式把这种感动和震撼传达给读者呢?这就要看能否把感动和震撼转化为一唱三叹的文字,用精心的描写和精彩的讲述触动心灵,给读者带去深刻感受。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在走村过寨的采访中,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再完整、再精彩的资料,也不能代替到现场听听老乡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的表情。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说:“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话语朴素却不简单,浓缩了脱贫之后老乡们的真实感受。如果不是身在其中,如果不是促膝谈心,作家很难捕捉到这样纯朴的话语,也难以受到这样的心灵震撼。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乌蒙山区采访时,96岁的脱贫户安大娘搬进了新房,衣食无忧,她拉着我一直念叨着,话虽听不太清,但她扬起的笑脸我看得懂。喜悦的笑,释然的笑,发自肺腑的笑,是能够明明白白感觉到的。在一线采访脱贫攻坚,我与老乡们谈心、交朋友。事实上,只要一打开话匣子,他们就会不自觉露出灿烂的笑容,这笑容真真切切地打动了我。这些笑容里,洋溢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给作家最深最足的底气。

  这份底气也伴随着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的采写过程。《江山如此多娇》由5个篇章组成,《报得三春晖》一章在《人民文学》微信公众号3天即达到10万+的阅读量;由《花繁叶茂》一章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在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视频网站上获得高分。这让我再次确信,用心用情用功的讲述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用情,用真情,永远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创作原则。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无一不怀抱着炽热的爱国胸怀、现实关怀和浪漫情怀,用心感受,用情书写,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之作培根铸魂。

  作家应该有这样的认识:精彩的故事归根到底源于现实本身的精彩,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动人的作品。贵州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经过顽强奋战,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无处不在,它们永远比想象更精彩,比虚构更感人。如果不踏上乡间田埂,哪能嗅出泥土的芬芳?不走进脱贫攻坚一线,近距离感受冒着热气的脱贫攻坚现场,怎能深切认识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

  置身新时代新征程,参与并见证伟大的历史进程,作为作家,我感到无比荣幸。眼下,我即将完成一部脱贫攻坚题材长篇小说、一部红色题材电影剧本,并计划在乡村振兴和红色题材领域深耕下去。我将继续扎下根来,用心创作,用手里的笔为人民书写、为时代存照。

  (作者为作家)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